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古代中日交流源远流长,吴越文化与史前日本关系密切。文章旨在探索先秦至魏晋六朝间吴越文化对史前日本的影响,如吴越移民东渡与日本弥生人的形成关系;稻作文化的东传与流布;铸铁纺织技术的传播等。古代吴越文化大量东移,对7世纪后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劳动技能与技巧、游牧与农牧兼营,宗教祭礼仪式等方面对西藏传统杂技艺术起源作了探讨。认为史前时期的西藏杂技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史前游牧业与农牧兼营的发展,为西藏传统杂技技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物质基础。西藏早期杂技、民间舞蹈与宗教关系密切,通过祭祀仪式把象征文明的肢体技艺结合起来,对杂技艺术的形成起着推进作用,推动史前精神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3.
陶器时代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关于触觉的文化“文本”,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国史前艺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早期华夏审美意识的发生,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中国史前艺术“触觉”问题的思考。在陶器时代,人的触觉认知方式不断得以凸显,手成为触觉重要的认知器官;陶器的材质、工艺、器型、纹饰及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触觉特质;彩陶的绘制工具、纹饰、器型、功能,也都具有触觉特质。触觉与触觉性问题的提出及其探讨,为中国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提供了视觉认知之外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角、路径、观念或方法,因而有可能获得对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全新体认。  相似文献   

4.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图腾崇拜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原始人的思维能力及社会生产的发展及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了史前人类文化最核心部分之一。史前人类的图腾崇拜的社会基础应该是以氏族产生为前提的。根据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分析,红山文化早期、中期已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氏族社会在红山文化中晚期得到了充分发展,红山文化时期存在着图腾崇拜,并由此形成图腾制度和文化。红山文化时期已完成原始的自然崇拜向图腾崇拜的转变。在红山文化的中晚期图腾崇拜已达到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日本早期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的若干因素,都可以从我国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中找到渊源关系或相似特点。江南居民从杭州湾出发,借助季风、海流移动的力量以及天文、地文导航直接东渡日本,并非没有可能。不过,江南史前文化由海路输入日本,是自发的,断断续续的,应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多次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贵州史前文化遗址众多,文物富有代表性,反映出贵州远古人类的繁衍过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出土的古人类遗骸,说明贵州是人类发源的摇篮。石器和骨器、角器的广泛使用,改变了贵州古人类的生存状态。狩猎技能的提高,火的广泛采用,纺织和种植的出现,改善了贵州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发掘出的金玉装饰之多,反映出贵州古人类已具有审美意识。贵州史前文化不但是贵州社会文化发展的源头,同时也为贵州汉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具有民族特色的内蒙古草原视觉艺术是从史前畜牧业与农业逐渐分离开始,并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折射出史前人们的精神理念、审美情感寄托等等文化内涵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今天的蒙古族视觉艺术的形成,是从史前历史记忆下族群之间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文化叙事结构的网络文化新概念。作者在总结网络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早期和当下网络文化的区别。之后,作者专注于早期的网络文化,并且提出了早期网络文化的定义和历史分期。本文将早期的网络文化,即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及文化殖民,视为与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紧密关联的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距今8 200年至7 4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之一。但大地湾一期文化不是中国新石器农业文化的源头,它处于原始农业向"刀耕火种"农业的过渡阶段,仅仅是漫长的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在的渭河上游也不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唯一起源地,仅仅是黍作、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不过,从史前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看,渭河上游应该是西北地区黍、油菜等农作物和羊等家畜的重要培育地;考古亦发现大地湾农业文明向四周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东方论坛》2004,(1):107-112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她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在当前汉语走向全球的背景下中原文化理应对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做出新贡献。大力推进我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推广中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渠道。  相似文献   

14.
吴地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一。太湖三山岛旧石器、吴县草鞋山新石器、尤其是良渚玉文化,不仅奠定了吴地文化的思想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传播首建奇功。对出土文物之研究成果,由新思维引导路径,启发连锁思维反应。这对于江苏地域文化研究的目标、路径、思路与方法,或许也是一种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水洞沟遗址,是宁夏也是我国远古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各类尖状石器和刮削器是其代表性的器物;驼鸟蛋壳制成的装饰品,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体现了农业文明在宁夏的延伸,是仰韶文化西进过程中黄土高原化的产物。在文化内涵上,它们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同样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又各具文化背景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演变的探讨,思考以"文化"作为核心概念的相关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而在与社会学之"社会"研究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在人类研究中"文化"与"社会"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一些人类学家焦虑于"文化"概念的被滥用和庸俗化倾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文化概念具有广泛的人类和社会现象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应该提炼出这一特性的学术内涵,即"文化是人类遵照其相应的自组织规律对人类及其社会事物的各种联系,运用信息进行秩序创造并共享其意义的具有动态再生产性的编码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宋皇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隐居寒山数十年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太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线索。在赵宧光的出身及其隐逸文化的背后有着南渡文化的深刻背景,以此为文化地标,由宋室南渡追溯到泰伯奔吴,当可寻找到破解吴文化与越文化的异同、吴地文化缘何由尚武转变为崇文以及"天堂"的由来和蕴意等等诸多谜团。"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主张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提倡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在尊重"自然的尊严"的前提下赢得人类自身的尊严。当代人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呼应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人格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兼爱思想,检讨了现代文明中人欲横流的人格缺陷和"战天斗地"的畸态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太湖地区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更加深广意义的文化地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这一国家战略向文化层面的纵深推进,作为"长江第一门户"的吴淞文化尤为令人瞩目.遗憾的是,吴淞文脉的现状却斑驳难辨.吴凇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其文化成长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深刻地受制于全球格局、国家战略、长江开发、都市发展等等的一系列变化,以门户为发展主轴、以自强为基本取向不断拓展,对于上海文化和长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