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边庭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形象地描绘了祖国西陲雄奇壮丽的风光,而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关注,更受到后代人们的推崇,其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尤其崇敬岑参。本文拟就岑参对陆游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深讨边塞诗的价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陆游以蜀州(今四川崇庆县)通判之职处理嘉州(今  相似文献   

2.
陆游曾两次在江西做官,一次是隆兴府通判军州事,任在今南昌市,一次是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任在今抚州市。 《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是陆游在抚州任职其间,应城东广寿禅院和尚守璞之请写的一篇文章,全文不到五百字,为说明方便,兹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陆游86年生涯,度过时间最长的,莫过于三山别业。三山别业卜筑于何时?确切的处所在何处?其规模和体制如何?陆游在其中怎样生活?本文试就陆游自己的诗文作一番考证,庶几对于认识陆游其人其诗,恢复陆游故居,能提供一些比较集中的资料。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时间紧迫,加以陆游诗文繁富,牵强附会,挂一漏万之处,时或有之,敬请读者批评指正。陆游在《春尽遣怀》诗中自注:“予以乾道乙酉,卜筑湖上,今三十有二年矣。”乾道乙酉为公元1165年,时年41岁,作此诗为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时年72岁,完全符合。陆游在《幽居》诗中又自注道…  相似文献   

4.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5.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接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陆游隐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写的名作。南宋小朝廷为了争得偏安一隅  相似文献   

6.
抚州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之一,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美誉。文章以抚州市郊钟岭为调查点,归纳出抚州方言19个声母(不含轻声)、67个韵母和7个单字调;探析了抚州方言声韵调的基本特点;从声、韵、调三方面对抚州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归纳了中古音系各声纽、韵摄和声调在抚州方言中的今读规律,发现抚州方言仍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7.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七律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于62岁(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时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陆游的战略思想史美珩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这为大家所公认.但有时他自称是战略家,对此后人多不敢苟同。如朱东润先生在《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序言里一开头就说:"有时他自认为是战略家,这一点还没有得到证实"。迄...  相似文献   

9.
陆游于一一七○年(南宋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两年后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细雨骑驴入剑门”,先后作过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地方官,其间至少“四到锦城”。一一七五年(淳熙二年)后,陆游定居成都,任他的诗友、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参议官,一一七八年暮春东归江南,前后在成都住过六年。这一时期,正是他“四十从戎驻南郑”,获得诗家“三昧”后,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也是他“画策虽工不见用”“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比较颓放,自号“放翁”的时期。他写了不少爱国  相似文献   

10.
陆游在四川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道五年(1169),他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因久病不堪远行,次年方离开家乡山阴,“离吴入楚上巴峡”,(《古藤杖歌》)溯江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其间除半年多时间在陕南作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于蜀中度过。前后八年的“蜀栈秦关”生活,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入蜀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日记体游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蜀就任夔州通判,夏闰五月十八日自山阴(今浙江绍兴)起程,经萧山,渡钱塘江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过临平,取道江南运河,一路过秀州(今浙江嘉兴)、平江(今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至镇江始泛舟入长江,溯江而上,十月二十七日至夔州,凡一百六十日。陆游把每天登山临水,探古访友的事记录下来,总编为《入蜀记》,共六卷,载《谓南文集》卷四十三至四十八,另有《丛书集成》本。陆游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陆游故居考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几百年来,人们对他作了不少研究和探索。解放后,除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外,还出有朱东润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齐治平的《陆游传论》;欧小牧的《爱国诗人陆游》等著作。这些专著均对陆游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过程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作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对陆游的故居,除了人们熟知的鉴湖三山外,一直没有人能明确地指出其所在。众所周知,陆游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绍兴度过,而其中又有极大部分时间住在老家。直到宋乾道三年,他才开始在绍兴鉴湖三山修建房屋(此时陆游已四十三岁)。那么他在这以前究竟住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很有弄清楚的必要。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索。陆游是绍兴人,这无庸置疑。但几乎所有研究陆游的人都依照陆游自己的说法,把他说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末期,北方的金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金人贵族的扩张野心也随着军力的充实而猖獗一时,宋金的民族矛盾激化了。而宋王朝对国内人民施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又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抗。民生凋弊,农村破产,义军四起,王朝分崩离析。这就给金人大举进犯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东二年),金兵很快夺取了宋王朝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徽钦父子被掳,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后又惑于佞臣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鼓吹,南迁避敌,最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市)。是为南宋之始。  相似文献   

14.
陆游的籍贯,《宋史》本传有明确记载:“越州山阴人”。陆游在文章中也每每以“山阴陆某“山阴陆某务观”自称。这似乎早有定论,无须置疑。但是,根据现在对籍贯的看法,通观陆游的家世,考索一下还是必要的。认为陆游是山阴人的,主要依据他的祖上世居山阴鲁墟(按,鲁墟在绍兴市西北十五里,宋时属山阴县)。陆游在《渭南文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相似文献   

16.
陆游四题     
一、名字来历献疑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秦观生于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死  相似文献   

17.
陆游中年曾到巴蜀地区做官,蜀中九年是陆游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陆游在任上政简刑省,为官宽厚,做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交通事业、关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等政绩,深得人民喜爱。其在军中做出了巡边侦察、阅兵等业绩,为抗金做了不少准备。  相似文献   

18.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这首诗是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陆游在山阴乡间隐居时的作品。当时他被迫罢职还乡,居在镜湖的三山,过着宁静而又简朴的生活。三山在山阴城西南九里,他曾说:“出会稽南门,九里有聚落,虽非衣冠区,农圃可共酌”(《岁暮与邻曲饮  相似文献   

19.
在绍兴沈园陆游纪念室内,有一副楹联光彩耀眼,令人瞩目: 禹迹问遗踪,犹传临水惊鸿句; 燕然寻梦路,未死冰河铁马心。这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1964年9月为绍兴文管处结撰的。清秀圆润的行草,倾注了夏先生即瞿禅师对陆游的一片深情。上联立足沈园(陆游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诗),寄  相似文献   

20.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