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事实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没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下,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与其他劳动关系相比,仅仅是欠缺了书面合同这一形式要件,但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是劳动法律关系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劳动者和服务产品需求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但劳动者此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劳动的行为是否构成与网络平台的劳动关系,以及该等关系与劳动者原本与线下用人单位已建立的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矛盾?本文即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与通行的司法的实践情况下对上述双重劳动关系进行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3.
建筑领域灵活用工方式盛行,为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是劳资矛盾的高发地带,探究其间的因果关系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建筑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应予如何认定的法律规定不足,是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因其导致司法实务裁判各异,无法公正合理地保护建筑领域农民工权益,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解决建筑业农民工与用工主体的法律关系问题,应跳出标准用工中认定劳动关系的局限性,通过观察用工单位在这一劳动关系中所处作用的大小来判断从属性强弱,进而适度配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化解纠纷。这一过程应严格把握以下几点:将符合劳动法调整的那部分社会关系纳入劳动法保护中;适度配置双方或多方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理关照与建筑业农民工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4.
5.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当依法给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对劳动关系的确认是工伤认定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工伤认定中的主要争议焦点之一,本文借助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从属性"作为判断劳动关系核心标准,了解新时期各类新型劳动用工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劳动关系。同时,要完善立法,全面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依法界定劳动关系,明确劳动争议案中的主体,这是正确处理劳动争议的拉提,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一字之差,最易混淆,前者由劳动法调整,后者归经济法或民法调整,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笔者试从下例个案,分析劳动关系的认定。  相似文献   

8.
建筑业外包行业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占据了很大比例。究竟以何种标准作为确认劳动关系存在的依据,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梳理我国劳动关系立法及司法实践的相关沿革和规定,笔者认为,应当以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作为主要标准进行劳动关系的认定,不应当过分强调组织从属性。并建议明确个人雇用中表见代理的认定原则,加强建筑业外包用工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普遍现象。但是,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权益保护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于“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将以大学生兼职的现状调查为基础,从大学生的权利保障出发,明确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应该作为劳动者纳入劳动法的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11.
网络平台与网络主播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学界与实务界均未形成一致观点。选取法院判决进行整理分析,可知法院多持劳务关系的裁判观点。网络平台与网络主播之间劳务关系的认定不利于网络主播的合法权益保护。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平台+"经济的发展,保障网络主播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业健康稳定发展,网络平台向网络主播说明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异同后,双方可以协商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我国劳动法可以借鉴德国劳动法"类雇员"的立法规则,并适时拓展完善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在梳理各级人社部门出台的稳定劳动关系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大局意识、合理对待应急措施、发挥三方机制作用、视疫情程度分类施策的工作思路,以及加强对相关政策的解释,为劳动关系双方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帮助,适当放松工时管理并加强企业工时方面指导,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疫情对用工形式的后续影响,指导企业依法合规制定减员方案,妥善处理疫情引发的劳动纠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影响下,劳动关系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是亟需关注的重点。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微观视角分析发现,疫情对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存在“双刃剑效应”,既有严峻挑战也是重构机遇。一方面,疫情会增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动机,从而对劳动合同制度和员工经济权益两个代表法律规范性与保障力度的指标产生巨大的消极效应;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危机凸显了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工会建设、集体协商制度在实践中长期被劳资双方忽视或运行实效有限等诸多问题,彰显了其重要性,必将重塑劳资双方的认知,并为这些资源发挥作用创造契机、提供空间。企业可采取多种举措对身处压力情境的员工及时给予有效的资源支持,以重构更高质量的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就业形态自兴起之时就对现行劳动法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司法手段、工会创新、行业自治等主要改革路径。这些改革目前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局。因此,各国开始转而跳出目前的劳动立法体系,并尝试从打破劳动关系认定与权益保障的捆绑关系和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两个角度进行立法重构。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改革与国际潮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未来可从明确平台从业者基本权益保障、扩大社会保障尤其是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严厉打击虚假自雇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和谐程度关系到职工、企业和政府"劳、资、政"三方的切身利益。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的新常态时期,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劳资"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资、政"三方对劳动关系调整和重构诉求多样化进入了新常态。针对新常态下劳动关系运行的现状和问题,从"劳、资、政"三方视角研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对策与实施路径,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比重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速度却放缓了,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需求,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障碍。本文将转移障碍成因区分为个体选择因素和技术特征因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部门模型,从可观察的工资差距估计不可观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个体选择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非农业和农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未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巨大障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技术特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主要受个体选择因素影响。三是低学历农业劳动力和高学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的主要障碍都是个体选择因素。四是女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受技术特征的影响大于男性。五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部门的障碍均源于个体选择因素。六是与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选择因素,同时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受技术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大。  相似文献   

18.
劳动保障监察是政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性行政力量,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理念决定了其既要履行为劳动权益实现提供国家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又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双重价值目标。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定位应以"二元"本质属性特征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对劳动监察职能国际发展趋势与新时代对劳动保护升级现实要求的综合考量,劳动保障监察职能范围广泛性的制度安排具有现实合理性。当前引发劳动争议的主因源自雇主劳动违法的客观现实,以及劳动执法权与行政调解手段的职能优势互补特点,劳动保障监察作为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参与主体兼承的调解职能制度扩容也成为必要,但应按类型划分实行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就业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环境变化,乃至于急剧变化。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问题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关注。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协调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包含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在认知层面,包括如何看待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实践层面,包括需要怎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由崇尚劳动的价值原则,以劳动者为本的价值取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规范和体面劳动的价值诉求四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