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与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研究利用2133份农民工调查数据,探索工匠培育方式对其迁移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内部培育方式使农民工更大概率做出回流的决策,而外部培育方式则促使农民工选择永久迁移;工匠能力的获得增加了农民工选择回流的可能,工匠精神的培育则显著提升了农民工选择循环迁移和永久迁移的概率;工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在实证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农民工工匠培育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议题,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过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比研究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不同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色与机制成因,为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剖析我国工匠精神弘扬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终提出发扬我国工匠精神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已成为普遍共识.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从五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存在的困境,并以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从端正思想认识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些许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鑫 《劳动世界》2017,(26):33-34
为顺应"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总体目标的新要求,为"155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产业人才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大城崛起,在全市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举办了南充市首届"工匠杯"百万产业工人技能大赛.通过赛技能、赛机构、赛市场,挖掘南充"大国工匠",打造职业蓝领成长摇篮,构筑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发现市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能教学融入不足、匠心文化建设缺乏抓手等问题.市高职院校应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学和匠心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此,本文提供几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创新驱动发展,均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齐鲁工匠精神具有齐鲁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山东地方性的文化基因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齐鲁工匠精神也在西方工业文明入侵、民族工业崛起以及国家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凝练。然而,当前齐鲁工匠精神培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向省外流失、向其他行业分流等都使得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数量不足;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职业先天性的歧视危害至今;整个社会风气急功近利,不断追逐短期利益;市场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些都成为工匠精神坚守的阻碍因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齐鲁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上应加强舆论引导,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培训体系,同时要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倡导崇尚职业技能、推崇新时代工匠精神,这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有机地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以便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提升,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此为源头,在分析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
呼唤"工匠精神"不仅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培育中国工匠既是工会工作的职能要求,又是法定义务,同时在这方面工会还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新时期工会要以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来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高校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视野下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高校要在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中、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中、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在开展理论研究服务社会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高度凝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工匠精神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内涵,对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内在发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都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通过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构建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为推动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的融入提供路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出发,以机械类实训课程——钳工实训为着点,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合到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为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996"加班现象热议的背后透露出更为深刻的理论问题。这种超长工时制一方面不仅透支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无益于用人单位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严重违反我国相关劳动法律规范,更是赤裸裸地违背良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对整个社会可持续性劳动再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未来生产能力的无限制消耗,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权利。而人权保障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决定了我们需要从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利,及时扼制各类违法、无序的加班行为。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因为劳动幸福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工会作为国内最大的群团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省级工会则是工会系统中参与社会治理具体实践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下,对省级工会的自身功能和治理困境进行统摄性扫描,并借鉴国外工会的实践经验,提出在新时代省级工会应该明确职责定位,拓展参与社会治理空间;优化协同功能,完善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工会改革,提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以进一步在助推社会治理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会作为体制内最大的社会组织,其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决定了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必然性。中国社会治理的任务目标与工会的社会职能相契合,使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具有了可行性。中国工会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四个角色: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党和国家政策的坚定维护者和推动者、社会组织的枢纽运行者和劳动关系的协调者。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组织,还是重要的政治组织,首先担负着对职工和关联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新时代维护职工权益仍然是工会组织的首要任务。社会管理是一个社会协调、多元参与的过程,统筹、协调、联系、引导是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四大基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要发展为“中国智造”,一方面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两方面都需要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调研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现状,对山东省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山东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和建议是:积极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方立法作为调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应在促进和提升工会工作法治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功能。通过对我国80部工会地方立法的考察发现,上述立法具有规制维度广泛,立法内容较为丰富;注重工作程序性,凸显法治化要求;具有一定的新理念,立法具有前瞻性等进步之处。但亦存在个别立法"带病工作",违反不抵触原则;个别立法缺乏严谨性,易引发推诿扯皮;个别立法威慑力不足,责任条款保障缺位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做好中央立法的完善,为工会地方立法提供有力指引;做好新法的制定工作,增加工会地方立法的数量供给;做好旧法的法律清理工作,提升工会地方立法的质量等三个路径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包含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在认知层面,包括如何看待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实践层面,包括需要怎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由崇尚劳动的价值原则,以劳动者为本的价值取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规范和体面劳动的价值诉求四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8.
工时制度历经数百余年的演进过程,从超越人体极限的十几个小时至现代社会适度工作时间的实现,各种权利思想扮演了重要角色。伴随启蒙运动中普遍性权利的觉醒,部分人权思想如平等、自由为后来工时制度演变起到了启蒙作用,启蒙运动后社会权的进一步发展则使劳动者实现了向社会人地位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劳动时间的价值凸显并且劳动时间不断被延长,伴随着劳动者地位的改善及工人阶级权利意识的觉醒,工人发起缩短工时的罢工运动并成为工时制度演变的直接推动力。适度性是工时制度所追求的目标,伴随着各方的博弈,工时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各方的适度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并将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的重要路径。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服务行业、建筑行业、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自身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意愿不足、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投资的动力意愿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要做好终身教育宣传、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优化在职培训模式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黄金十五年之作。在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分析,提出了人的发展理论,并辩证地论述了资本与人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在对二者内涵和关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认清其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启示,规制并利用资本,在“发展资本”和“限制资本”之间寻求张力,在张力中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维持资本与人的关系和谐平衡,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