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面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冲击,劳动法的应对捉襟见肘。劳动法经济功能的现代化阐释利于劳动法探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有效路径。以问题导向分析,劳动法的旧问题包括:劳动关系分层治理不到位,集体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劳动力资源开发立法不完善;人工智能的新挑战包括:人工智能职业替代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挑战,用工形式多元化对劳动法主体制度的挑战。以需求导向分析,劳动法应协调集体劳动关系,发挥人力资源保护功能;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发挥人力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期待,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以目标导向分析,劳动法始终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创新"是"和谐劳动关系"应有之义。期望未来修改劳动法时,可以对改良劳动法调整范围、构建劳动关系分层治理模式、重视发挥集体劳动法功能、促进职业教育立法、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所回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偏向和技能溢价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Acemoglu提出的"任务-技能"模型,讨论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技能溢价的决定因素,利用2006年-2016年中国人口和就业数据,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偏向于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显著的技能偏向。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进一步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而不利于中等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就业问题。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和两种类型技术进步的不同步性,即效率提高与经济调整之间出现的时间差。我国目前失业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所造成。但失业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其积极影响在于提高劳动者技能,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应对失业问题、充分实现再就业的正确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区政府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探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与就业人口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对提升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会削弱人工智能技术对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但对人工智能与就业水平的调节作用不甚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李伯勇部长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就业是否稳定,失业能否控制,既关系到劳动者安居乐业,更关系到国家稳定及改革大局的成功。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决定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长期性和在全国的突出性,目前除了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外,全省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600万人,国营企业富余职工在60万以上,停产、半停产的特困企业涉及到的职工达30多万,失业职工预计今年将达4万人,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稳定我省的就业局势,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形成符合我省就业工作实际的新思路,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劳动部门作为政府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必须掌握当地城乡劳动力数量、素质及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掌握城乡就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调查分析和预测失业职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失地无业农民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促进就业的问题上,政府的调控作用愈显,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失业预警预案的制定已是势在必行。一、对失业明确地定义与衡量,确定失业预警警戒点失业,一般的解释为凡在一定工作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在我国,目前劳动力的年龄应是:男16-60岁,女16-55岁。我们普遍对拒绝推荐就业3次以上的无就业愿望者,不作为失业人员进…  相似文献   

8.
2017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市场供求动态平衡、企业用工和群体就业基本稳定。2018年就业形势将保持总体稳定、稳中有进的格局,但仍需要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减弱、局部失业风险仍存和部分群体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要求,本文用数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质量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市场化,劳动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一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前主要靠政策性安置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手段,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还有不少企业中隐性失业显性化和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挤占了不少就业岗位,劳动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失业青年是就业的主体,那么失业青年应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树立市场就业观念。(一)信息观念。这是市场就业对求职者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危害极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年劳动力失业主体的构成和原因,认为我国青年失业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即较低学历的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青年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隐性失业现象不容忽视。文章从加快经济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就业型"经济增长、改变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责任等方面提出应对青年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创新了社会的发展形态。人工智能的产生使劳动法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包括劳动法律主体资格存疑、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失灵、就业替代和行业取代、冲击劳动基准体系、突破解雇保护制度等潜在危机,因此劳动法律制度需要作出反应以应对这些挑战。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所呈现的新特征,突破了传统劳动法理论和实践的范畴,给劳动法带来了挑战和困境。为此,劳动法律制度应当从调整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加强人力资源投资、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作出应对,以重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发展经历了化解失业,统包统配,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等六个发展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就业形势任务,提出相应的就业方针,实现失业风险有效防控治理,就业局势保持长期总体稳定,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与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就业仍面临劳动力人口总量大、新科技革命就业压力大、新就业形态失业风险大、外部环境对就业结构影响大等挑战,亟需以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基础,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就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就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处于市场化初期的中国社会,政府部门要解决失业这一社会问题,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人口适度增长和就业结构迅速变动,实现充分就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服务质量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宇 《中国劳动》2004,(5):22-24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对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总量过剩,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和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越来越成为中国失业的一种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5.
现将《四川省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四川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已于一九九五年元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现就《劳动法》在我省贯彻执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订立1.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全体劳动者必须依法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中的工勤人员也必须依祛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基于30个省级地区2006-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时间与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考察人工智能对高技能劳动力及其对任务型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的应用能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但对高技能劳动力中非常规就业人数占比有负向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及任务型就业结构存在门槛效应。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政府干预可以调节人工智能与高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劳动合同订立《劳动法》对劳动合同订立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给地方立法留有较大空间,但也造成各地法规的较大差异。事实劳动关系问题我国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惟一合法  相似文献   

18.
周光耀 《中国劳动》2005,(12):31-32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就业方面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全面促进就业的任务更为艰巨。目前,浙江省宁波市就业的矛盾逐渐由劳动力供求的总量不平衡转化为结构不平衡。随着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引进,市场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快速增长,而技术工人的缺口却很大。而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继续扩大,劳动力转移消化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常住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岗位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可见,关注就业问题,不仅仍要关注城镇新增劳动力及失业人员再就业,还要统筹关注农村富余劳动…  相似文献   

19.
《劳动法》完善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劳动法不完善的原因可从四个方面讨论:基本法模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制度还不成熟、制度惯性——劳动法中的某些规定仍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理论准备不充分现行劳动法由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为数不多的单项劳动法律以及许多劳动法规、规章所构成。其中,《劳动法》作为劳动基本法,是市场经济劳动法替代计划经济劳动法的根本性标志。它不同于以往劳动立法之处,主要在于:(1)确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偏重保护劳动者;(2)确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模式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老工业城市自贡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三碰头"的就业局面,在总量性失业压力较大的同时,结构性失业压力日益突出成为严峻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