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智能进入职场带来的不只是解放劳动力的福音,还有社会对于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动法的巨大挑战。应当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兼具破坏性与补充性双重性质,虽不必过于担忧技术性失业,但须有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和措施。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所衍生出来的劳动法问题,首先,应明确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劳动者,可通过制定《机器人伦理宪章》对其进行保护;其次,人工智能换人必须实体合法、程序合法;最后,未来劳动法改革必须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具体问题,一一应对。 相似文献
2.
4.
5.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片面强调发展而忽视了发展与稳定,发展与维权的辩证关系,使劳资关系的平衡发生了倾斜,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强势资本、弱势职工的态势正在逐步加剧,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类劳动争议案件频频发生,如不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不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稳定发展、构建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7.
《山东工会论坛》2021,27(3)
面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冲击,劳动法的应对捉襟见肘。劳动法经济功能的现代化阐释利于劳动法探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有效路径。以问题导向分析,劳动法的旧问题包括:劳动关系分层治理不到位,集体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劳动力资源开发立法不完善;人工智能的新挑战包括:人工智能职业替代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挑战,用工形式多元化对劳动法主体制度的挑战。以需求导向分析,劳动法应协调集体劳动关系,发挥人力资源保护功能;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发挥人力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期待,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以目标导向分析,劳动法始终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创新"是"和谐劳动关系"应有之义。期望未来修改劳动法时,可以对改良劳动法调整范围、构建劳动关系分层治理模式、重视发挥集体劳动法功能、促进职业教育立法、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所回应。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及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贫困生群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有不少贫困生就会选择在校内、外进行勤工俭学。但是,现实中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历来都是盲区。不少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就利用这一法律上的漏洞,侵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遭遇过骗取中介费、押金;拖欠、拒付薪酬;工作时间过长等情况。面对这些侵权行为,不少的大学生虽有维权的意愿,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欠缺,自身精力不足等原因,半途而废。而劳动是宪法中所规定的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在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公民其劳动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如何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维护好勤工俭学大学生的权益,杜绝侵害大学生劳动权益事件的发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个人信息的一般保护规则难以适用于劳动领域,以个体为主要调整对象的现行法律无法为劳动群体的信息权益提供有效保护。而作为缓解劳资冲突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专门组织,为劳动者个人信息等精神性人格权(益)提供有效保护是工会的应然职责。因此,借助工会的力量就个人信息处理与用人单位进行集体谈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劳动者欠缺的维权积极性,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谈判能力的差距。对此,有必要从工会集体保护的角度切入,通过加强劳动领域立法、增强工会集体协商能力以及提升民主程序参与度等路径,对劳动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包含了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在认知层面,包括如何看待劳动过程和劳动者;在实践层面,包括需要怎样的劳动以及如何实现体面劳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由崇尚劳动的价值原则,以劳动者为本的价值取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规范和体面劳动的价值诉求四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3.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新就业形态自兴起之时就对现行劳动法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司法手段、工会创新、行业自治等主要改革路径。这些改革目前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局。因此,各国开始转而跳出目前的劳动立法体系,并尝试从打破劳动关系认定与权益保障的捆绑关系和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两个角度进行立法重构。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改革与国际潮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未来可从明确平台从业者基本权益保障、扩大社会保障尤其是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严厉打击虚假自雇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16.
残疾人劳动权是其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所必需的权利。随着我国劳动及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残疾人的劳动权亦得到了较大保护,但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低质量的状况。在新时代我国人权法视野背景下,对残疾人劳动权予以保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基于人权保障视野,从残疾人劳动权的涵义界定及内容明晰出发,通过检视我国既有残疾人劳动权法律保障体系的不足,进而结合残疾人劳动权保障的历史成就及现实困境,对我国残疾人劳动权法律保障体系予以体系化重构,应该从立法层面明确反歧视原则及内容,逐步建构残疾人劳动安置比例制度,加快设立残疾人劳动解雇保护制度,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及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才强校已上升为高校的主要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强校的基础与根本。海归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发展状况事关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落地。高校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在助力海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其内在逻辑,即促进海归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是其工作的价值导向,校准海归青年教师职业目标是其实现自身职能的根本任务,推动海归青年教师取得职业成就是其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高校工会应紧紧围绕海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创新载体,以助力的成效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强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这类群体失业保障的缺失是一项制度难题。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待遇与社会救助金、失业保险基金与公共服务费用混同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也比较狭窄。此外,灵活就业人群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数额、期限的确定面临困境,“非自愿”失业的传统认定标准也不再符合现实需求。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制度,无论是其动因,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考虑都实属必要,其可行性也有国内外成功经验支撑。因此,从现有制度出发,探索适合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在立法中要回归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扩大保障范围,还应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灵活确定这类群体的缴费机制、期限,科学界定“非自愿”失业,以更好地实现对这类群体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以网络为主导的社会中,我国相继出现了大量新兴行业领域。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法律关系之一,受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冲击,导致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理论的动摇。为适应互联网用工的特点,我们必须对劳动关系的认定做出适应性变革。结合各个国家、地区的认定标准,认定互联网用工中劳动关系应根据不同单位特性以及不同类型工人的实际用工性质,在以核心判定标准即“从属性”为前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个案事实,以更加灵活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我国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表现出“僵化”“指向混乱”“涵义不明”等显著缺陷,以一种非泛化的标准去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劳动关系认定的实质内容,将是未来法律完善的关键导向。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