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我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和“文盲还没有完全消灭”的基本国情出发,要求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提出既要明确我们培育什么样人的问题,又要确立我们培育人才的基本原则;既要通过教育达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辩证关系的目的,又要通过教育鼓励和重视普通劳动人民对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作用。惟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人们在发展生产力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公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正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的统一.必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必须保证人民的经济权利不受侵犯;必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主义的公正观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既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遏制非公有制经济侵害社会利益的消极作用;既要维护投资者的合理利益,更要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是和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内容是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手段是教育和法律,检验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清除封建落后文化的影响,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生产力、培育"四有"新人、满足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要求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 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快吉林省教 育专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私营经济中的剥削是指企业主凭借对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剥削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雇主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私营经济是一种比个体经济更先进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天然的市场经济形式,能促进市场经济较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生产力标准来全面认识和评价剥削.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大胆利用;又要看到其消极作用,进行必要的限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导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建立,离不开公民主体所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弘扬和培育传统"和德",又要培育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5个要求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发展生产力"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别对整个20世纪当中这两大社会制度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做了比较;文章认为"发展生产力"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部分;发展经济的概念不能代替发展生产力,某些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所做的事情甚至可能导致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开发和掌握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免受制于人;在发展生产力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个基本政策上.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此,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关系到能否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能否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否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甚至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