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4年11月,新疆爆发了反对军阀盛世才的“三区革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援。“三区革命”的主流动摇了国民党在新疆的统治,但在革命前期也存在着民族分裂主义的情绪。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一向持亲苏不反共立场的张治中将军,主持了与“三区”方面的和平谈判。他在取得苏联方面的谅解、信任和斡旋下,力主对内和平、对外亲苏,较妥善地处理了与“三区”方面和苏联在新疆的关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才使得三区革命一经发动就迅速演变为摇撼新疆国民党当局统治的政治巨浪  相似文献   

3.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4.
三区革命爆发后,蒋介石授权张治中全权处理。入新后,他秉承自己一贯的政治主张,奉行亲苏联共政策,为新疆的和平、稳定和解放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 疆的地 理位置特 殊,抗战 时期在 中苏 关系 上发 挥 了极 为重 要 的作 用。新 疆 是中 苏 相互援助的 陆路中 转站;新疆 是共产 国际与中 国共产 党联系的 交通 要道; 苏联 支持 新疆 的“三区 革命”实 际上 是支援了 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于日寇之手,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然而地处祖国西陲的新疆,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进步,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成为抗战的有力后方。 经济及文化状况与政治局势密不可分。民国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无暇西顾,新疆相继处于官僚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的统治之下。新疆形势先是封闭中的沉稳平安,进入三十年代则陷入战乱纷扰。1934年4月,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权,在一次军事政变中掌握了新疆的军政大权。这个时期盛世才思想倾向进步,并且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权衡形势,窥测方向,决定靠拢苏联,抵制对他不信任不支持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在苏联的军事、政治援助下,盛世才站稳了脚跟,并陆续提出一系列进步的方针政策。1936年,他在联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正式提出并颁布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作为在新疆执政的纲领。 1934-1936年,国际上正是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猖狂地挑起和扩大侵略战争,在国内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利,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期。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相比,盛世才在新疆推行“六大  相似文献   

7.
张治中先生是同我们党有着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他一生为国内和平而奔走。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他通过和平谈判,妥善处理了新疆三区革命事件,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军阀的长期反动统治及民族压迫,尤其是盛世才统治后期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了全新疆各族人民的极度不满和反抗。1944年,零星的武装斗争,终于燃成了遍布全疆的革命烽火,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爆发革命。起义群众消灭了国民党驻军,成立了临时革命政府,并宣布与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先后解放了三区。新疆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共合作视阈下的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联苏”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主要外交政策,对苏联文化的介绍也自然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使得“和共”与“联苏”相互关联。中苏文化协会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对苏联文化的全面介绍和研究,为国共在文艺领域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苏联与三区革命前夕新疆中苏、中蒙边境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正是苏联所实施的一系列步步递进的,侵略性、离间性和颠覆性行动,才使得当时新疆边境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日渐走向紧张、混乱和激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后期即1947年8月联合政府破裂至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三区革命政府在领导农牧业生产、整顿财政金融、发展工商交通方面制定了顺乎民心的政策,使三区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49年8月新疆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派邓力群以中共联络员的身份进入新疆,主要从事引导和确保“三区”革命的正确方向、使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方接洽、力促新疆军政领导和平起义;多方奔走,为人民解放军入疆做准备等工作。邓力群在新疆期间做了大量工作,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 932— 1 945年 ,对苏外交在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蒋介石为了加强中国在与日本交涉中的地位 ,在 1 932年底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孙科是蒋介石制定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作为“亲苏派”的著名代表 ,孙科在抗战初期三赴莫斯科 ,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并在公众场合积极鼓吹对苏友好 ,其态度之热烈 ,言辞之浮丽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十分罕见。 1 942年苏援停止 ,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抗战后期 ,蒋介石决定以美制苏 ,转而起用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 ,孙科终于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盛世才统治新疆时对苏联的贸易曾达到了新疆历史的最高峰。专门设立贸易商行裕新土产公司统筹对 苏贸易,当年对苏出口额达1776万卢布,进口额为2445万卢布,创近代新疆对苏贸易额的最高记录;40年代后期, 新疆沿边利商对苏联的贸易日益兴盛,成为新苏贸易的主流;三区临时政府对贸易采取了保护和支持的政策,对苏 贸易在维持其战时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处是二战后美国在海外的宣传机构。1947年,为向新疆民众鼓吹美国的强大、进步,引起他们对美国文化和政策的共鸣,以在冷战中与苏联竞争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也设立了美国新闻处。在两年多的运作中,美国新闻处迪化分处不仅在迪化通过图书报刊、电影、海报、英文培训班诸方式开展宣传工作,还利用访问全疆各地的机会进行亲美宣传,对当时和之后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美国新闻处在新疆的活动是冷战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投影,也是1940年代国民党当局在新疆事务上联美制苏外交设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政府对新疆三区革命的政策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演变在不断变化、调整,即分别采取了以军事手法抵制三区革命发展的政策、试图用《和平条款》统一三区的政策、与三区武装对峙以待时局的变化的政策、向三区让步以维持新疆现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12年至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之前,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复杂而多变,总体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杨增新主政时期出现服从中央政府—“认庙不认神”—服从中央政府的变化;金树仁主政时期对中央政府既有博弈,也有调适;盛世才主政时期对中央政府由附和到博弈,再到投靠中央政府。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时期,中央政府及其新疆当局未能实现对新疆的完全掌控,出现了与之对峙的三区政权。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治理新疆,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亦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新疆发生了反对地方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但是在前苏联错位的民族解放运动导引和苏联势力的控制下,出现了寄生于三区革命运动的分裂政权。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三区革命中的"二次革命"成为扭转三区革命性质转折点,"二次革命"使三区革命运动从"分裂毒瘤"的桎梏下解脱出来,高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旗,步入真正的革命正轨;"二次革命"也使当时的新疆各族民众第一次在本民族内部受到了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新疆民众政治觉悟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疑苏反苏情绪,主要体现在1946年春的全国反苏运动和中共对苏政策“一边倒”的异议。中俄两国的历史积怨,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特别是苏军在东北的不义之举,国民党、日本和美国的挑拨以及中国民众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和受辱的“敏感”是其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为了消除民众疑苏反苏情绪,执意推行“一边倒”政策,遂发起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  相似文献   

20.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