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3.
在我校举办的全省工农兵理论骨干研究儒法斗争史学习班期间,我们邀请部分工农兵理论骨干和部分工农兵学员,就法家的进步作用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的发言,对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历史,认真地总结我国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宣传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给法家人物以正确的评价,推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都是很有启发的。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4.
陈其泰 《齐鲁学刊》2000,2(5):70-76
范文澜在50年代初提出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论题有三项重要的理论价值:一、对旧史以帝王将 相为中心提出了否定,是历史观的一大进步;二、从本质上对直接生产者创造的物质财富是 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体现者推动社会前进,人民群众的意志最终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 普遍的历史现象和大量重要史实作了理论概括,对于推进历史学的科学化意义重大;三、将 鼓励人民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世界。黎澍先生否定此一论题所提出的论点和 论据实属不当。  相似文献   

5.
最近,黎澎同志先后发表三篇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历史的动力》、《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提出了两大观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来没有这类提法,只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照黎澍同志的解释,这就是“各自创造各自的历史”。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恶,是个人的卑劣的贪欲。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但由于水平有限,不敢自是,因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向黎澍同志求教,向理论界和史学界求教。  相似文献   

6.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历史事件,但以往对变法的分析多集中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上的探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新法的内容及在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这次变法的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7.
<正>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些同志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中,往往有意识地把道德与进步看成是绝对统一的东西,即认为凡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则必然是符合道德的,凡是符合道德的则必然是促进历史进步的。这种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历史进程的较为精确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对道德与进步的关系作一辩证的探讨。所谓道德,其着眼点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用善和恶、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行为规范作标准来衡量、检查人们的历史行为;而进步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物、事件所作的一种肯定性的概括。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道德和进步在阶级社会中,相统一的现象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相背离的现象则是经常的和绝对的。“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  相似文献   

8.
法家在先秦其实被称为“法术之士”,“法家”之名称在汉初才确立起来。所谓变法,在开始时礼和法的差别不大,早期多有儒家士子参与其事;后来的变旧礼为新法,应该是刑律的公布与大量岀现造成的,特别是商鞅将刑罚和军事结合起来,一切以军事斗争为中心而对民众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礼制失去了实行的基础。法术之士结局多比较悲惨,这和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依赖君主的个人意志有关,若失去了保障,就会作法自毙,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还是被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9.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翌年又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期,王安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以整理财政为中心的全面改革,相继推行青苗、免役等新法,围绕着变法同反对派进行了尖锐斗争。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欧阳修是站在反对派一边的。青苗法是在熙宁二年九月四日由制置三司条例司奏明并发布的。其目的在于便民利国。“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因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既满足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又满足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是我们党历史智慧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道德底线的总结,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比较完整地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健康的价值体系。要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制度文明支持双重维度去实现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光辉文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写作已有一百周年了。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当时科学研究的成果,精辟地阐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自然辩证法》第149页)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是我们从事人类起源研究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进行古人类学研究,批判人类起源问题中的各种唯心主义谬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4,(5):159-159
张嘉昕撰文认为,既然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直接控制权对应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而生产资料和财产的所有权是获得对应比例企业所有权的前提。那么,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理应获得相应部分的企业所有权,即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人民日报》宣传1950年代和1980年代两部《婚姻法》的考察,发现体制对“人民”话语与“公民”话语的使用有一个从前者覆盖后者,到后者获得一定表述空间,两者有分工有接汇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虽然公民的概念存在,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生活中,人民话语对公民话语表现出全方位的覆盖。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及其话语被激活,但人民话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但是言说社会主义中国政治与道德传统的功能始终不变,相形之下,公民话语主要用于法律—社会生活中个体成员的权责界定。两种话语的体制性关系变化,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发展在经历改革开放中国家“政道”与“治道”关系重构后的意识形态印证:在革命型国家向建设型国家的转型中,一方面“政道”延续,另一方面“治道”再造。正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建设,决定了人民话语与公民话语的并存、分工及其主次结构。  相似文献   

14.
1998年9月22日,在“大包干”20周年前夕,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凤阳县小岗村,热情赞扬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小岗人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勉励他们再创辉煌。前不久,我们深入到我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农业“大包干”的故乡──安徽省凤阳县,追踪历史足迹,溯源改革潮头,越发深切地感受到:20年来我国农村乃至全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完全得益于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根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农业“大包干”是一只改革的领头雁,它生动地表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当代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5.
当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不可一世,并且篡夺了几个最主要报刊的领导权的时候,在1974年第二期《红旗》上刊出了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这篇黑文。因为这篇黑文是经文痞姚文元动笔修改过的,所以《人民日报》于二月五日抢先转载了它,不但放在头版头条的显赫地位,而且用了通栏的大字标题。这种做法,开前所未有之先例,也是“四人帮”在北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先后炮制的黑文从未受到过的宠幸。可见罗思鼎的这篇黑文受到“四人帮”的何等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求前行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从西方引入近现代文艺美学观念,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以来,中国的现代文艺学研究即步入多元纷争、异质交融、综合创新之途。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大多数文艺学研究者的价值追求取向的话,那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点上寻求文艺学综合创新的境界则成为研究者们的基本学术使命。20世纪上半叶,经过近40年的酝酿、探索与发展,产生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实现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第一次创造性理…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2):38-46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当前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研究,应聚焦如下问题:何谓阶级?何谓阶级斗争?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何时退出历史?何谓无产阶级?何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何谓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战略性?如何理解一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非单一性等等,并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一今年三月间,上海求新造船厂工人在反右派斗争取得胜利和进一步展开整风、掀起生产大跃进高潮的基础上,为了从理论上更彻底地粉碎各种右派观点,武装思想,并结合整风改进工作,推动生产,自动组织了哲学学习小组,采取了厚今薄古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行学习。这次学习,由于目的明确,方向对头,因而取得了极为良好的效果。五月份,当中共上海市委得悉这一情况后,极为重视,立即派人进行深入了解,帮助该厂总结经验。6月中旬,又由中共上海市委和各区委的宣传部召开了干部会和工人座谈会加以推广,认为这是理论工作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这一原理 ,本身就确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单一生产者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而比较生产力与比较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 ,则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一个部门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之后,明确指出:“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一语中的,实绩是基础,监督是措施,竞争才是核心,笔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目的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就是强化竞争机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一步步发展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