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千驹教授的新著<模糊修辞学导论>即将付梓,他嘱咐我为之写序.我对模糊修辞学这门新兴学科知之甚少.但千驹教授盛情难却,我就写一点儿感想吧. 我和千驹教授(以下干脆直呼"千驹"吧)很有缘分,我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同一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同在大学里教书,现在又是同行、同事.这几"同"使我们交往、办事多了几分"投机".  相似文献   

2.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于60年代初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修辞学,大学当局特地开了“修辞学特殊讲座”,聘请郑子瑜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修辞学”。听讲者限于该校文学院及教育学院的教授,计有实藤惠秀教授、大矢根文次郎教授、提留吉教授、阵内宜男教授、原田正己教授、松浦友久教授等六人,皆系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及语言学者(据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的《自序》所载)。1964年,由全日本各大学中国语学科教授及讲师组成的“中国语学研究会”,邀请郑子瑜主讲《中国修辞学  相似文献   

3.
易明 《北京纪事》2018,(2):106-108
2017年最后一周的5个工作日,过得特别有意义.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了北京演艺集团举办的贯彻十九大精神培训班,讲课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的教授. 名头挂"首都"的大学还有那么几所,比如"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这几所大学以前是归北京市管,名字也属实,比如叫北京师范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等.  相似文献   

4.
一、两个以上小句子组成一个大句子(一)课文内容(1)最近我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写的。(2)最近我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写的。(3)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心学生。(4)去年我哥哥参军,姐姐进了大学。(5)上午我们在学校上课,下午(我们)到自然博物馆去参观,晚上在家里做作业。  相似文献   

5.
读·练·写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是谈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说的是读的书多了,写出东西来就自然、传神。可是在生活中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最近,有同学来信说自己虽读了许多书,但还是不会写或写不好。不知道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拿学骑车打个比方吧,光背技巧是不行的,必须经历无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日本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以推动国内禅学研究和中日两国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我校哲学系于3月27日至31日举办了中日禅学研究研讨会。应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日本正式代表为日本驹泽大学的五位教授。列席研讨会的还有驹泽大学副校长、著名中国佛教史学者阿部肇一教授和佛教民俗学学者峰岸孝哉教授,原北大留学生、现驹泽大学讲师中条道昭等。现正在北大留学的驹泽大学博士生小川隆和东京大学博士生辛岛静志也参加了会议。国内则有各地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的佛教学者约五十余人。研讨会听取了日本驹泽大学五位学者所做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是,冈部和雄教授:“中国佛教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点”:由中良昭教授:“敦煌禅籍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点”:石井修道教授:“中国唐宋代禅宗史的研究状况与问题点”。  相似文献   

7.
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 的面世,标志着汉语修辞学经过漫长的跋涉,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和繁荣期. 1964年,郑子瑜先生应聘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这年5月30日在"东京中国语学研究会"上,郑先生作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修辞学的变迁》.1965年,这篇讲稿及四篇短文合成一本小册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这本约五万字的小册  相似文献   

8.
读暇间走笔     
乌日吉图,我大学的同窗好友。当年,因是知己,我常以"吉图"相称,久而久之,竟在同学们中间传开。如是称其者大有人在了。我们交往三十余年,时常聚聚侃侃,谈谈聊聊,可他很少谈及在写什么,写出了什么。一日,他笑着走进我的书房,把一叠厚厚的书稿放在案头说:"给写个序吧!"此吉图君非彼吉图君乎?这举动着实让我惊诧,定睛一看书名,哦,《暇间走笔》……  相似文献   

9.
正吴礼权,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复旦大学老校长、中国现代修辞学之父陈望道先生的再传弟子。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即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湖北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渤海大学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0.
金:唐先生作为一个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多年,有无一贯的主题? 唐:20多年来我主要从事诗歌批评.诗歌创作虽说开始得更早,但写得不是很多.对我来说,诗歌和批评是同一种写作的两翼,互相平行而又彼此补充.在写作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主题考虑,比如我1980年代写作的基本主题就是"困境"和"突围";至于"一贯的主题"说不好,如果一定要说,也许可以说是"精神自治".  相似文献   

11.
评《汉语修辞学史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廷虎、李金苓两位同志合著的《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史纲》),是一部多角度的历史的创新的汉语修辞学史.一写修辞学史,倘以修辞学家为主来写,对于每一时期的修辞学与另一时期的修辞学,它的发展变化就不容易说清楚.宗、李两同志的《史纲》就不是这样.如第七章《修辞学的发展时期》(上),讲明代的修辞学,第八章《修辞学的发展时期》(下),讲清代的修辞学.《史纲》讲明清两代的修辞学,先讲"明代修辞理论概说",分为"戏曲修辞论的新进展","小说修辞论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希杰教授继《汉语修辞学》、《修辞学新论》、《修辞学通论》等数种专著问世后,复于2000年出版了他的鸿篇巨著《修辞学导论》,从而把当代修辞学理论研究和先生自己的学术思想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实现了崭新的突破。该新著(以下简称《导论》)在科学性、学术性以及中外贯通、古今合壁等方面均可谓独树一帜。细读《导论》使人顿开茅塞,获益匪浅。我曾数月研读《导论》,现将感受颇深的几点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希杰教授和诸位读者。  相似文献   

13.
夸奖文化曾让我失去自我判断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学新闻学院的很多教授对作业的评语通常是"做得好"或者"做得不错"!这对一个没有多少自信的外国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曲悦耳的音乐。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原来每个学生得到的都是这样的评语。如果人人的作业都是好,那么这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教授再称赞我的作业好,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心里更希望他们告诉我哪些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教我们新闻特写写  相似文献   

14.
怀念士文     
2005年11月,中国修辞学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成立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题为《中国修辞学会的发展》的开幕词中说:“中国修辞学会于1980年在武汉成立,我们戏称为‘武昌起义’。当时一些修辞爱好者,各大学的一些修辞老师,如王希杰、郑远汉、吴士文等积极发起,全国响应,终  相似文献   

15.
"学无止境",是我毕生的座右铭。我在求学、教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有过广泛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自己的爱好。但是有三件事,一直坚持至今。就是走路、读书和写作。我在60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行万里路,读千册书,写百篇文》,概括了我前半生的历程。万、千、百,是精确的数字。细算起来,我在60岁时,已经走过万里路,读过千本书,写过百篇文。但是万、千、百,也是近似、模糊的概念,说明大到一定的数  相似文献   

16.
正写这本书,是一个意外。2014年春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温州日报》"文化周刊"编辑潘虹女士的来电,她向我约稿。她说:"文化周刊"推出"走读瓯江"栏目,你在龙湾呆过十多年,为这个栏目写几篇文章吧。当时,我的长篇纪实散文《舅舅的半世纪》出版不久,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看上,准备改编成电视剧。影视公司要我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而这些  相似文献   

17.
静静: 你快递来的大手机收到了,在你表妹的指导下,我们也学会用微信了.现在我和你妈凑在咱家书桌前,商量着在微信里打字跟你说话.你上大学时,还往家里写过几封信,那些信我们都存着,没事就拿出来看,现在变成电子信,更方便啦! 这几天,我们偷看了你所有朋友圈的内容,给你每一条都点了赞,你收到了吧?你妈看着你的朋友圈(不知道我们算不算你的朋友),把你每张照片都存到了手机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修辞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即进入新的繁荣期,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新的繁荣之所以能出现,乃是新时期的一批修辞学研究者锐意创新、团结奋进的结果。而吴士文先生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在1983年即查出患有癌症,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却以惊人的毅力,多方推动了中国修辞学繁荣的进程。今年是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又是他逝世10周年。作为他生前的至交,我特地翻箱倒柜地找出他十多年来给我的103封信函,正是这批信函,驱动我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也启示我必须宣告这一事实:他用生命之火,点燃了中国修辞学的繁荣!创建中国修辞学的功臣…  相似文献   

19.
聂日培 《老友》2014,(8):45-45
正三四年前,网上盛行"种菜"游戏,我也凑了个热闹,每日定时在"开心农场"里面"种菜""收菜",间或"偷菜",乐此不疲。当时已在广州上初三的外孙宇宇暑假回来,看到我一把年纪了还玩得不亦乐乎,便说:"外公,你不要沉溺于‘种菜’游戏中了,还是每天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写成日志吧,我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也能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我觉得外孙说得很有道理,这几年便把在QQ空间写日志当成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初学电脑打字时,我的速度很慢,为了精简字数,缩短篇幅,我把要分享的事写成打油诗发表在QQ空间里。例如,早晨醒来听到院子里小鸟欢叫不停,我写  相似文献   

20.
时间:2008年1月5日下午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宋炳辉:谢老师,您好.今天我们就您的译介学研究做一个对话.我看到廖七一教授对您20 多年来在译介学和翻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所做的概括,比较到位.我们今天的对话,大致也就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吧.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经历.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人,"文革"之前的大学毕业生.从学习俄语语言文学.到比较文学研究,再走进翻译学和译介学研究,并在相关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就,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条路,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