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的黑人女性观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喧哗与骚动>中"狄尔西"这个典型的黑人保姆形象,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福克纳对女性,尤其是对黑人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反复叙事是福克纳小说艺术的独创。福克纳顶峰时期和成熟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里 ,广泛而多方面地使用了这一手法。反复叙事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存在价值 ,与神话方法、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福克纳使用反复叙事的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思考认识 ,强调、突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3.
从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作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分析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两条主线所折射出来的福克纳对于旧南方爱恨交织的南方情结,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4.
南方家庭小说(family romance)是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核心.福克纳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继承了南方文学中家庭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约克那帕塌法世系小说.福克纳在其小说中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刻画中充满了矛盾,在将这些种族主义者塑造成旧南方体系中的英雄的同时,还通过这些形象揭露了旧南方的腐朽本质和对人性的践踏.正是在这种批判意识中,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既完成了对南方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仅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南方曾有过辉煌的时代,福克纳热爱南方这块土地.但他不能扭转历史的发展进程,南方的庄园主后裔在南北战争后逐步地丧失了祖先的光荣传统,失去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进而走向毁灭.但是在福克纳看来,"人是不可摧毁的",他要在表现庄园主后裔衰落的同时,肩负起在文学中使"人"重生的艰巨重任.人类必将经历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才能得到自我完善."人"的尊严、勇敢、谦虚、忍耐等宝贵精神是不会消失的,它会在社会底层的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作家为塑造艺术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和加强艺术效果而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在小说《熊》中,福克纳运用新颖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隐喻表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且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表现了福克纳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围绕家族历史地域三位一体的母题架构而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家族世系小说,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家园”情结、怀旧意识和感伤情调,在我国新时期作家中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也是引发新时期家史小说“复兴”的重要诱因.新时期家史小说作家与福克纳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潜对话”,并在创作中过滤、改写和重塑福克纳的家园神话,赋予其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并融入了作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家族问题的个性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福克纳对新时期中国作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表现人性、血缘、历史、文化、时间的神秘方面.贾平凹、郑万隆、苏童、莫言、吕新都从福克纳的作品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对突出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可贵努力.因此,他们就创作出了充满神秘感的乡土文学,这样的乡土文学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乡土文学了.  相似文献   

10.
空间理论、主体研究使福克纳研究仍是国际显学之一.其短篇小说展现空间与主体性的关系,揭示空间生产如何激发消极主体性乃至消解主体性.在空间的压迫下,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福克纳重塑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传统价值观的努力及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刘浩 《理论界》2006,(9):198-199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一书中大胆地使用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思想深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体制腐朽没落的根源,无情地批判了压抑和摧残人性的清教主义、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表现了身处历史变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福克纳的作品通过象征强烈地表现了对被蹂躏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愤慨、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体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2.
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曾经有一位女王》中的花园系列意象的含义,分别从花园的象征意义、花园所代表的空间和女主人公詹妮姑婆的女王身份三方面解读了花园系列意象的二重性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花园系列意象的二重性特征构成了该故事的主要结构,赋予作品以张力,并表达了福克纳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朱宾忠 《河北学刊》2007,27(6):236-239
从内战结束获得自由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权益在南方社会遭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剥夺。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问题。他从法定权益、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表现黑人的"二等公民"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二等公民"意识。福克纳的创作表达了他对黑人群体的同情,批判了种族主义文化,但也反映出他在种族问题上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喧哗与骚动》、《高老头》叙事艺术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尔扎克与福克纳,他们有思想意识上的相似与不同,更有艺术氛围上的相似与不同。本篇主要通过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他们艺术世界中的同中之异,借以探讨福克纳在巴尔扎克基础上存在着一种历史性的超越,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人类艺术经历了一次可喜的进步。我们之所以在他们辉煌的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作品中的时间代表了传统与历史文化,福克纳写人物困在时间——也就是历史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所引起的人生悲剧。《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小说创作带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形成了在贵族的信念、认知及思想体系支配下所建构的贵族神话。“贵族神话”概念建立福克纳的贵族意识与其艺术世界的关联,从批判的视野可以观照福克纳创作中在贵族看来是绝对真实、对他者来说却具有蒙蔽性和虚构性的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17.
苏畅 《兰州学刊》2006,(4):65-66
本文从福克纳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花瓶意象及其类似物入手,探索其背后隐秘的作家创作心路历程,进而提出理解福克纳创作的关键性母题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陀氏倾向于现实主义,福克纳倾向于意识流。陀氏虚幻的现实主义是指陀氏热衷于刻划双重性格、变态心理的创作倾向,表现为朦胧、零碎、流动、随意、颠倒、简略。在心理分析上热衷于畸形、病态的心理刻划。福克纳的“骚动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作品中现实、神话和寓言交织交融的创作倾向。作品给人以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感觉,到处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福克纳笔下骚动的现实主义是灰暗的、看不到光明的。  相似文献   

19.
刘平 《理论界》2004,(5):281-281
“南方”在美国文学中不仅仅关涉地缘,而且指蓄奴庄园长期以来培植而成的一种文化,一种优雅、陈腐颇具封建意味的文化;它与北方现代工业文化背道而驰,或者说,这是注定被现代工业拖入理性轨道的一种现实模式。当然,在转变的过程中你所听到的还有凄怨哀伤的挽歌。粗野的福克纳却注重那些将逝的原始与纯朴,并将其深置于人性的底层,试图跨越现代理性,走向对基督的膜拜。福克纳祈祷的是人性之光的闪烁。《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投诸感情最多的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福克纳抛开种族偏见的思想,对其极力歌颂,这个黑人女性的原型是福克纳幼年…  相似文献   

20.
论及福克纳,那座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三座宏伟大厦——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便能说明一切(《人间喜剧》、《卢贡——马卡尔家族史》为第一、第二座)。把 美国现代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精神世态表现得无与伦比的,在美国,除了福克纳,还有谁?而这无与伦比的深刻就藉着他的艺术天才,他“是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实验家”。 福克纳小说艺术的创造性,最突出的是他锤铸出一种前无古人的叙述文体——繁复长句。在英美作家中,“极少有一个能像福克纳一样,把一个句子写得像大西洋上的巨浪那样无壤无垠。”但他这种存心违反句子规则的艰涩文体也招来不少非难。至于他小说的结构风格,也像对他的文体艺术一样毁誉皆有。考利认为“福克纳大多数小说在结构上都有明显弱点。”考利在此主要指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就连从四个角度来叙述同一故事,几个不同人物的意识交汇到同一题旨上的复调结构佳作《喧嚣与骚动》,考利也“仍不敢肯定,小说的四个部分的排列次序就是最理想的。”考利认为“福克纳的成就或是表现在篇幅较长的短篇小说上”姑且不论考利的论断准确与否,但福克纳中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确实颇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