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提到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英帝国。然而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帝国,西班牙开始衰落以后,主导世界海洋贸易的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与此同时,法国也步入了振兴之路。英帝国的崛起,面临着老牌帝国西班牙的巨大障碍以及新兴海洋强国荷兰和大陆强国法国的强力阻挡。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是英帝国崛起的深层次原因,促成英国能够克服来自西班牙、荷兰及法国的冲击与影响,战胜竞争对手,逐渐取而代之,崛起为近代以来最为辉煌的大帝国,并对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帝国解体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帝国曾经是各西方列强所建殖民帝国中范围最大的,在近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然而在二战后不长时间内却迅速解体。对此国内学术界还未有系统周详的解释。究其解体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战后英国国内人民对殖民地事务兴趣骤减,而注意国内福利国家的建设,另外在政党政治中工党也倾向于放弃殖民地。再者脆弱的英国经济也无法继续维系帝国的生存。在国际上美国出于其自身利益需要尽力在制约英国在殖民事务上的努力。此外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也加快了非殖民化的进程。正是这多种因素的合力导致了英帝国的迅速解体。而这些因素的产生都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帝国在殖民时期,对其在东南亚最富庶的一块占领地——马来亚的统治手段,其中有些是殖民者的一贯伎俩,如政治与经济的独裁和垄断,以及民族的分化;另一些则是统治马来亚所特有的,如驻扎官制度的实行。由此可以窥见英国当时能够控制众多殖民地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英帝国肇始阶段,涉海文学提出“人口过剩”及如何建立“海上帝国”等主张,从理论上探索英国向外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帝国上升时期,涉海文学通过鲁滨孙等殖民者的海外垦殖实践,为英国民众勾画帝国构建的基本路径。英国攫取世界霸权以后,涉海文学则为帝国价值观念和统治秩序进行合法化辩护。英国涉海文学由此实现从文化叙事向政治功能的转变,从文本和意识形态层面参与了帝国构建。  相似文献   

5.
战后英国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艾德礼政府坚持以保持英国大国地位为首要目标。为此,艾德礼政府因势利导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维护,即英帝国+联邦策略和反苏联策略。在英帝国+联邦策略中,艾德礼政府采取开发殖民地和加强英联邦建设等措施,继续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反苏联策略中,艾德礼政府以寻求英美联盟和加强英帝国防御等手段,防止苏联对英帝国的破坏。在艾德礼政府任期内,英国的大国地位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6.
英吉利民族之所以能从众多欧洲民族中脱颖而出,不列颠之所以从一个西欧岛国不间断地向外扩张,最后建成疆土与势力范围遍及全球的庞大帝国,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除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制度文明,英吉利民族本身具有的民族特性,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与英帝国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包括盎格鲁撒克逊人固有的种族优越感,整个民族对海外冒险和进取精神的崇尚,帝国存在的本身对千百万英国人的生存方式以及帝国观念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不在焉说"在一百多年来的英帝国史著述中流传甚广,但它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19世纪的英国政府的确不愿在海外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倘若动用武力的结果是带来新的广阔市场,倘苦已占领的属地对于贸易的扩展与安全至关重要,政治家们从来就不会犹豫。因为。获得商业贸易特权与确保贸易通道安全,已成为自由贸易时代帝国扩张的根本原则与动力。  相似文献   

8.
18世纪 ,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联盟击败了法国 ,建立起了大西洋贸易体系。英帝国的广大海外从属领地开始大量吸收本土过剩的人口 (失业者和穷人 ) ,也为流放的犯人提供遥远的监狱 ,以确保帝国战略利益的安全。 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一方面为英国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帝国内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建立起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9.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光荣革命到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第一帝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但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自由竞争更能使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英国适时地改变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更多地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了帝国秩序的重建,帝国的重心由美洲转向东方。虽然旧帝国和新帝国追求的都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但采取的帝国政策迥然不同,第二帝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求婚者》中,拉什迪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伦敦一个功能失调的移民社区因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出现的误解、困境和暴力。在帝国的末日阶段,随着梦想的印度和梦想的英国这一对概念的消褪与奔溃,帝国神话的破灭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曾经权威、绝对的系统,被剥夺了其权威性,被拆解、被歪曲。殖民时代的神话破灭了,或被打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怀旧的过去变成了破坏性的“向前”,并取代了历史的现在的杂糅叙事。处于过去和现在、神话和历史、边缘和中心、定位与错位、官方语言和经改造的语言的交汇之处的拉什迪,在这个短篇中成功地编汇了一种“杂糅的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3.
论加拿大民族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民族国家是从英帝国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自治制度是其民族国家演进的基础 ,在自治制度的保护下 ,加拿大得以发展 ;而自治制度赋予它选择自身利益的权力 ,又使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英国试图通过自治制度来维系其帝国统治 ,因而不得不一再对加拿大做出让步 ,更加滋长了后者的民族主义。其结果 ,加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走向成熟 ,最终突破了自治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历史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全世界逐步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随着人类联系的扩大和加强,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先后兴起。作为18至20世纪初独霸天下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兴起是以在愈来愈大程度上联系成一体的世界作为背景的,它的兴起又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帝国,英国政府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领导了全球的商贸活动。统一的王国,较优良的自然条件,劳动力最早的工业化,经营贸易所需的金融手段和技能的率先稳定的积累,农业的发展以及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英国有一个有悟性的贵族领导的财政政府对英国海外贸易持续而有力的支持,使得英国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竞争对手,在全球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英国成功的主要条件。同时,英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安全以及王国的一体化又归功于全球贸易、海军力量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在加拿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1837年起义是其唯一的一次起义。单纯从军事上看,这只是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但这次流血行为却震惊了英帝国,导致了其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重新认识以及《德拉姆报告》的出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美国劳工史出现了明显的跨国转向的趋势,其主要路径一是重新挖掘劳工史与生俱来的跨国特性,包括考察跨国联系和域外因素对于美国劳工组织和运动的影响,以及考察移民劳工在母国和移居国之间建立的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关系网络;二是把美利坚帝国视作一个跨国联系和互动的空间,考察这个跨国空间内复杂多样的劳动力流动、雇佣和管理机制、形式各异的控制和反抗活动,以及模糊不定的人际关系与身份认同.帝国劳工史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于,把强制劳动纳入了劳工史的研究视野,从而将工人阶级"重新概念化".跨国转向让1960年代以来劳工史的一些重要写作传统,如坚持底层取向,重视工人的自身经验、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关注身份认同和阶级形成问题等,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但也给劳工史带来了学科边界模糊、过度现时主义等挑战.  相似文献   

18.
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在亚洲的历史以18世纪中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和势力渐进发展;第二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印度国内出现一种政治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英国与法国等殖民国家在印度的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东印度公司开始谋求通过获得领土来确立自己的贸易地位,战争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