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科学社与江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前,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科学界最重要的代表,而江苏则是中国科学社的活动基地。江苏是中国科学社的人员汇集地、资金来源地和最主要的活动地区。江苏优越的经济实力和优良的教育氛围是中国科学社选择江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科学社在内的诸科学团体、学术机构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倍尝颠簸劳顿之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社社员们因陋就简,继续开展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此战争的考验,广大社员的觉悟得以提高,社团自身也由书生意气的“学院式”路线,完成了向现实性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4.
1923年爆发的"科玄论战"吸引了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许多中国科学社社员也参与其间,站在"科学派"一方.虽系"科学派"的阵容,社员们对科学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他们在论战中捍卫科学,攻击玄学派,不乏偏激之语,但并未将科学知识绝对化,因而不能将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定位为"唯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社与国际学术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科学团体 ,本文对中国科学社的来龙去脉及其重要作用和影响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科学会议是20世纪上半叶在太平洋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国际学术会议.民国时期该会召开过7次,但作为太平洋科学协会会员国和太平洋沿岸大国之一的中华民国,竟然没有举办过一次.事实上,当时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举办该会早有设想,并随着时局的变化对设想的具体内容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当时中国政局不稳,科学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政府投入有限,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局势不断升级后,太平洋科学会议自身也陷于停滞的局面,这些都造成了在中国举办会议这一设想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7.
岛暇 《21世纪》2001,(5):48-49
1914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在康奈尔大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聚集在大同俱乐部的长廊上乘凉,同时买了点零食,边吃边谈,海阔天空。他们的话题从日常生活逐步转到了世界风云,后又集中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有人提议,我们虽然远离祖国,但应当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大家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但从什么做起呢?于是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最缺少的是科学,应该办一个《科学》月刊杂志,将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于是,说干就干,具体确定筹集资金、编写稿件、联系出版发行,并草拟《科学》月刊发起缘由等。 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著名的科技精英团体--"中国科学社"成员,多数有着欧美著名大学的留学经历,认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而又满怀"科技报国"之心.这批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与执政当局的离合关系,表明了"科学社"同人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可见他们在中国近代阶级搏斗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在面临历史大变局时表现出来的彷徨心态和无奈选择作了揭示.在中国近代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已经形成后,"中间势力"生存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不管是"人世"还是"出世",他们都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因此也始终没有走出寻求自身定位的困境,他们的历史命运也从一个重要角度折射出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困顿.  相似文献   

9.
1916年,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丙辰学社",1920年迁回国内,1923年改组为中华学艺社,1958年宣告解散.作为留日学生创建的一个综合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华学艺社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发行<学艺>杂志、译著科学书籍、出版科学丛书、召开学术年会、举办科学演讲等途径,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进行学术交流.为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华学艺社还兴办学艺大学、学艺中学,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新区的创办已有近30年历史,国家级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条件,都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板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1.
选择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委会报告作为分析对象,针对面上项目资助与管理进行了文本分析。分析表明:①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定位注重连续性、资助强度逐渐增加、绝对资助率趋于减小;②注重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项目,更加关注项目评审的公正性、规范化和精细化趋势;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强调战略规划,关注内部结构调整,其制度和政策体系逐渐完备,监督问责的实质措施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杨杏佛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领导者.他参与创办《科学》月刊,曾一度担任编辑部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宣传科学的文章.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积极从事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在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他还以演讲的形式宣传科学,其中有些见解颇为深刻,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是两湖地区在同一年内相继成立的两个比较正规的革命团体,因而具有可比性。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同异之点,对于正确认识、评价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两个革命团体均具有比较明确的革命纲领;自成立之日起便将武装起义提上了议事日程;两团体密切合作,彼此协同动作,并且已将两湖革命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联成一体,他们均已成为孙中山在国内较早的朋友和同志,因而具有许多相同之点。但是,两个革命团体设立的组织机构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在会内外联络的方式不同,两个革命团体的归宿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兴中会之始创,过去有1892年澳门说、1893年广州说,以及1894年檀香山说,而以檀香山说最为可取.1895年,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会.比较兴中会相继在檀香山与香港制定的宣言和章程,可知香港兴中会总会实为首具革命意向之团体;陈少白在香港创设《中国日报》,宣传革命,是为革命报刊始祖;该会于香港策动乙未广州之役,是为武装起义之始.香港兴中会总会遂能于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先拔头筹,香港亦因此成为近代中国革命之摇篮.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立即行动,开展人道救援,并组织分会参与战地救护。但组建多少分会,史书记载并不明确。经考证,计有57处分会得到确认,分布于17个省市,其中1904年设立、1911年重建的分会有6处,新设分会51处。有待确认者26处。  相似文献   

16.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近代外侨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 ,95年里 ,它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 ,以其独有的模式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