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16年,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丙辰学社",1920年迁回国内,1923年改组为中华学艺社,1958年宣告解散.作为留日学生创建的一个综合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华学艺社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发行<学艺>杂志、译著科学书籍、出版科学丛书、召开学术年会、举办科学演讲等途径,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进行学术交流.为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华学艺社还兴办学艺大学、学艺中学,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余天休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1922年他组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社会学学术研究刊物——《社会学杂志》,发表了大量社会学方面的文章,提出“移民殖边,复兴西北”等社会学思想.余天休心系民族复兴,以实现中国近代化为抱负,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首先创办了<科学>杂志,后受科学文化运动的影响,于1933年8月1日在上海又创办了<科学画报>,杨孝述任总编,知名科学家曹惠群、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竺可桢、裘维裕、茅以升、伍献文、柳大钢等是<科学画报>的特约撰稿人.  相似文献   

4.
杨杏佛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领导者.他参与创办《科学》月刊,曾一度担任编辑部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宣传科学的文章.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积极从事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在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他还以演讲的形式宣传科学,其中有些见解颇为深刻,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中央研究院院士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既是科学家,更是科学教育的专家.他们通过参与高校行政管理、创设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学术团体、编辑科学刊物等形式,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建立起科学教育的体制,培养了科学人才,对促进中国科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社与江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前,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科学界最重要的代表,而江苏则是中国科学社的活动基地。江苏是中国科学社的人员汇集地、资金来源地和最主要的活动地区。江苏优越的经济实力和优良的教育氛围是中国科学社选择江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科学》杂志是由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月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科学刊物,在我国现代史上办刊历史最长。它对我国现代科学的萌芽、成长有着独特的贡献。1915—1950年,《科学》35年共出版32卷。之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科学》杂志先后两度停刊与复刊。这也表明,一份期刊的生存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同时,期刊的发展与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抉择相关,期刊的编辑只有与时俱进,对不同的文化信息与需求进行抉择,塑造出刊物特色,才能使期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从CUSPEA项目到中国博士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学生留学之门,在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1981年建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China_UnitedState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项目。随之十年来,先后选派近千名留学生赴美攻读学位。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后致信国家领导人谈到,在美国的CUSPEA的优秀学生取得学位以后将陆续回国,如何妥善安排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极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一个紧急的问题。李政道教授建议借鉴国外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国内某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科研流动站"。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加速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和新的学术带头人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三十年来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表明,虽然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为方针的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内容也已涵盖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等方面,但出国留学政策在立法思想、立法部门、立法技术、法学基础、政策层次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世界出国留学总人数比例呈下降态势;另外,高校师生出国率、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要扭转下降颓势必须完善出国留学政策,依靠法治和依法行政,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实现出国留学政策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出国留学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战略构想,它给中国及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国家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给沿线国家的学生带来更多留学机会,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保持适度规模,依托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依托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还应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科学技术人才和语言文化交流人才同等重要,承担科学研究的责任,需要加强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合作,承担社会服务与智库责任,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支撑,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责任,增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与学术交流,还应承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责任,在办学理念、师资、生源、科研等方面要有国际视野,取长补短,密切国际合作关系,服务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4.
凌道扬是民国时期中国林学的先驱和杰出开创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林学事业,在林学宣传、教育和林业实践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33年,由中央研究院派遣,凌道扬代表中国参加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议,当选为林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太平洋沿岸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尽管经费缺乏,但在他的努力下,调查工作颇具成效。由于抗战爆发,调查报告未能最终编竣以供下届会议讨论。凌道扬参加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议、主持森林资源调查的曲折经历表明: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已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这不仅扭转了早先中国科学研究多由外人越俎代庖的尴尬局面,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科学界走向世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受到诸多困难的制约,而经费缺乏和国内外局势动荡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大学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使理工类学生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探讨美国理工科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和CIT(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可以给我国高校理工科的发展带来启示: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适应的文科;坚持一流标准,提高师资层次;重视基础文科建设同时培植特色文科;加强师资阵容,引进学术大师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政治状况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风起云涌,史学革命应运而生.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学子积极译介域外新知,域外史学的大量成果及信息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形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引进国外史学的新高潮.西方史学思潮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社会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思路,为新史学倡导者批判封建旧史学、创立近代新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效法的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确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堪称中外史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7.
培植本国教师是西学东渐过程中近代中国新式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高校公派教师出国制度发展的动因,最初来自高校学习欧美先进知识的需要,以及力图维持教师国际学术水准和激励教师研求学术的需要。此后,这一制度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培养中国本土科技领袖人才和国民政府培养中高级建设人才的目标的推动。因为高校教师在高深学术领域相比普通留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和效益,因而公派高校教师出国制度不断拓展,并与普通公派留学构成互补互通之态势。在政府、高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民国公派高校教师出国的路径逐渐多元化、分层化;公派教师的精英化程度增加,公派目标向更专业、更深入的项目研究演进,资助力度和方式逐渐区别于普通公派留学生;高校教师公派出国以研究学术的特质不断增强,促进民国高等学校学术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科学社在内的诸科学团体、学术机构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倍尝颠簸劳顿之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社社员们因陋就简,继续开展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此战争的考验,广大社员的觉悟得以提高,社团自身也由书生意气的“学院式”路线,完成了向现实性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科学和工程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的一致性,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通过3个维度构建K-12科学教育体系,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8个"科学和工程实践",7个"跨学科概念",4门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这标志着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我国科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