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讯     
《唐都学刊》又获省级评比一等奖 1992年12月28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举行陕西省第三次书刊编校质量检查评比颁奖大会,《唐都学刊》1991年第4期(执行责任编校王银娥)获全省期刊社科文类编校质量一等奖,本刊获全省期刊社科文类编校质量第三名,并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牌。 (温心) 西安古都学会在我校成立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西安古部学会于1992年12月15日在西安联合大学师范  相似文献   

2.
1.人大复印资料: 1.1全文复印; 1.1.1罗积勇《“对称同构”原则在汉语及汉文化中的体现》,《唐都学刊》199。年第、期, 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扭期全文复印。 1.1.2梁瑜霞《<长恨歌、主题思想研讨会综述》,《唐都学刊》19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一卿O年第9期全文复印。 工.1.3丁乃宽《沦儒学、社会心态与宋代词风之演变》.《唐都学刊》1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年第11期全文复印。 1.1.凌梁瑜霞《唐代小说与诗并称奇作原因考》、《唐都学刊》1990年第‘…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唐都学刊》创刊20周年。首先,我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和学刊编辑部,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向20年来关心支持《唐都学刊》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在这个隆重的纪念大会上,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学刊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未来,把学刊办成汉唐和西部文化研究的阵地,办成文理学院更加亮丽的窗口。一、《唐都学刊》的发展历程、主要成绩及社会反响《唐都学刊》是由西安市教育局主管、西安文理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到目前为止,已出刊87期。刊登学术文章17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被《新华文摘》、《哲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国15种权威和核心转载机构转载文章230余篇,年均转载率为14%,最高年份达35%,不少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提起《唐都学刊》,我们不能忘记她的创业者已经过世的李培坤、曹尔琴、李正峰三位先生。1985年,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由这三位先生牵头,开始筹办学刊。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工作,终于在1985年金秋,推出了《唐都学刊》的创刊号。1987年第1期开始向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唐都学刊》加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成为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92年10月15日举办了陕西省校对比赛活动,培训了校对人员,也为省选拔了参加全国校对比赛的人才。全省出版协会员单位的出版社、期刊社选派了68位专职兼职校对人员参赛。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三等奖3名、三等奖20名、《唐都学刊》青年编辑毛曦、梁瑜霞获三等奖,列全部获奖名次的第九、第十,为《唐都学  相似文献   

5.
《唐都学刊》1995,(4):7-10
十年回首望《唐都》──为《唐都学刊》创刊十周年而作本刊编辑部1985年的金秋,在三秦腹地的关中平原、周秦汉唐的旧部──古城西安,一朵学苑新花,悄悄地绽放了。她,就是被誉为"古苑新葩"的《唐都学刊》。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首逝去的岁月,《唐都学刊》从无...  相似文献   

6.
窦海潮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唐都学刊》的全体编辑人员:在这里我代表教育厅对《唐都学刊》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王书记对《唐都学刊》20年办刊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唐都学刊》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中做出了贡献。《唐都学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20年来,对教师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对造就教学科研骨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提供了平台。西安文理学院作为文理兼有的学校,在文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担负着繁荣和发展国家和地方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光荣职责。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别于其他学科。所以我希望西安文理学院的各级领导、希望《唐都学刊》的全体编辑人员、希望学校的教学科研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使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担负起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重任。根据我们20年来的办刊经验,努力发挥自  相似文献   

7.
全国师专历史教学研究会编辑的《中国史研究文集》一书,已经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4月出版发行。我校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唐都学刊编委李柏录和李严合撰的论文《论岳飞之死》(曾刊《唐都学刊》1988年第2期),收进该书第151页。全书膏论文31篇,分古代和近代两大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几十位大专院校历史系教授、副教授和研究者辛勤研究的晶品。  相似文献   

8.
刘占成 《唐都学刊》2013,29(5):54-57
刘九生先生发表于《唐都学刊》2009年第2期的《秦始皇帝陵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通过对秦代“郎系统”隶属、职能的梳理和论证,结合自己亲自参加和经历的秦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观察,对刘九生先生关于“兵马俑”证谬的论文予以客观的、中肯的解读和评论,明确指出秦兵马俑中的介帻俑就是秦郎系统中的“郎”的组成成分,以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刘先生论文的合理内核和闪光点,得到推进学术研究领域内“百家争鸣”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王仲生教授王仲生 ,男 ,汉族。出生于 1 936年 7月 ,浙江兰溪人。1 95 7年毕业于陕西师院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文艺评论及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工作。现为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人文、社科学报《唐都学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高评委。仲生先生 40多年来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 96 0年被评为西安市先进工作者 ,1 996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 ,1 9…  相似文献   

10.
毛曦 《唐都学刊》1995,(6):61-62
《唐都学刊》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纪要毛曦整理《唐都学刊》是西安联合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标准刊物,她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艰辛而又辉煌的十年历程,如今这支“古苑新葩”在我国学术百花园中异香独放,引人注目。为了隆重纪念《唐都学刊》创刊十周年,作...  相似文献   

11.
《唐都学刊》编辑部:贵刊八五年第二期发表拙作《站在未来门口的人》引起文艺界的关注。今天接到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陕两分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小说创作委员会顾问,原《延河》主编董得理同志来信,特转给你们发表。董得理同志的来信,提出了当前文艺界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弊病,同  相似文献   

12.
秦勇 《唐都学刊》2010,26(1):14-15
《唐都学刊》2009年第2期发表刘九生《兵马俑证谬》一文,质疑秦始皇兵马俑身份,并提出"兵马俑"不是所谓的"兵"与"马",而是一群"郎"系统。此文一出,报纸、电台、网络媒体风云而动,大有席卷之势。笔者限于学识,无法全面评价,仅对"证谬"不能释疑之处"问谬"一二。  相似文献   

13.
[说明]我在《<天问>试译》(见《唐都学刊》1987年第三期)中,曾经大胆地将《天问》原诗的顺序作了某些调整。《天对》是柳宗元对《天问》的回答。因此,在试译《天对》前,亦将《天对》的顺序作了相应的调整。今按调整后的顺序译出,以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光阴任苒,日月如梭。被誉为“古苑新葩”的《唐都学刊》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春秋。今天,在创刊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向20年来关心支持《唐都学刊》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学刊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未来,把学刊办成汉唐和西部文化研究的阵地,办成文理学院更加亮丽的窗口。一、《唐都学刊》的发展历程、主要成绩及社会反响《唐都学刊》是由西安市教育局主管、西安文理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美学、语…  相似文献   

15.
《唐都学刊》2005,21(6):156-160
~~《唐都学刊》2005年总目录~~  相似文献   

16.
《唐都学刊》已然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唐都学刊》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以宏扬民族文化精神、宏扬主旋律为己任 ,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力求创新 ,从 2 0 0 3年首期始 ,将以新的学术面貌出现。一、扩版为适应学术作者、读者的要求 ,增加学术信息量 ,扩大学术载体 ,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及有关部门批准 ,《唐都学刊》将原有的 8个印张扩大为 10个印张 ,由 12 8个页码扩大为 16 0个页码。二、栏目设计《唐都学刊》将以下几个栏目设为固定栏目。“汉唐研究”依然是传统栏目 ,继续为广大从事汉唐研究的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17.
学院简介     
西安文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市,占地面积728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资产7亿多元。图书馆藏书58万册。现有专业实验室52个,多媒体教室15个,微格教学教室2个,语音室6个,计算机房11个,计算机930台,50座电子阅览室1个,已建成覆盖西安市13个区县2723所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机构的西安市教育网。学院办有《唐都学刊》和《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其中《唐都学刊》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大奖,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和《唐都学刊》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评价中心认定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现有国家规定的11个学科门类中的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7个学科门类,共有3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7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53人,教师中博士、硕士以上人员达到10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34%;学院还长期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34人,外籍教师3人,留学归国人员15人,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8.
张积玉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审) 各位领导、各位编辑同仁、同志们、朋友们:《唐都学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办刊之路,今天我应邀出席这个隆重的纪念大会,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暨94家期刊会员单位、也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向《唐都学刊》编辑部、向西安文理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唐都学刊》创刊初始就以其刊名的独特、响亮而特立于世,占尽西安这个十三朝的地域文化之风流。20年来,从西安师专、西安联合大学到而今的西安文理学院,历届校领导和编辑部同仁都以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博大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办刊理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集中全力、坚持不懈抓汉唐(包括历史、文化、文学)等的研究,以大手笔做汉唐研究文章,追踪学术前沿,彰显时代精神,先后组发了省内外一批著名学者、中青年新秀的高水平论作,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刊发的文章不少先后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全文转载,或获政府成果奖,学术水平显著提高,日益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学术园地。90年代以来,刊物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与同类院校所办的刊物相比,《唐都学刊》成就骄人,来之不易!说到《唐都学刊》人们都赞许她在提升西安文理学院在省内外高校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唐都学刊》校内中青年作者座谈会纪要毛曦1993年11月22日下午,《唐部学刊》编辑部为庆祝创刊十周年做准备,特意组织了校内部分中青年作者,在西安联大师范学院进行座谈。西安联大师院院长韩靖寇副教授、副院长任本命教授,《唐都学刊》主编李培坤教授届、副主...  相似文献   

20.
《唐都学刊》2014,(5):F0003-F0003
由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和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主办、《唐都学刊》协办的主题为“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走向后现代生态文明”的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将于2015年6月3-11日在美国克莱蒙市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