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反义词的关系,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长了许多。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较少的音节(字)表达较多的概念。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这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相似文献   

2.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白平汉语中的联绵字,目前学术界都把它们看作是单纯词,凡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词语所作的不符合这一规定的解释,大都遭到了否定。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古汉语通论》第三中谈道:“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中指出:“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古词值得注意。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这段话给偏义复词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指出了偏义复词的构成成分和怎样理解词义。此外,还强调“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强调“值得注意”呢?这是提醒我们在阅读古汉语时,既要注意到“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这一特点,又要考虑到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一定数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用途     
历史的用途是什么?这是一个经常能从人们、甚至从大学里的人们那里听到的问题,他们认为对此不存在答案。当这些人认为某些事物已经结束、消逝和不再相关时,他们往往说“那是过去的事。”在《1066年及其他》一书的不朽的字句中,历史是“你能回忆起的事物”,而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商”字作为一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见了。但常常看到由它组成的复音词,如“商店”、“商标”等名词;“磋商”、“商讨”等动词。在古代汉语里,“商”字常作为单音词应用,现就“商”字作为单音名词常见的三种释义加以说明;由“商”字组成的几个复音词,也试加引释。  相似文献   

6.
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词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应该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古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什么判定某一语言形式是复音词还是词组呢?古汉语词汇为什么要朝着复音化方向发展呢?是怎样朝着复音化方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童年时代的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也是原始时代人类精神面貌的第一次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作为西方文学的滥觞,古希腊神话以其罕见的完整性与深刻性,真实地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形象地再现了这个民族童年的纯真和欢愉,表达了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有位学者甚至这样说:“我们现代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数量与种类而言,是无论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的。”然而,神话的世界毕竟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而非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是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可变性。本文试就在教学中所接触了解到的情况,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一大家知道,任何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人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①因此,我们要认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应该从他们内在思想矛盾中去把握,从他们所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中去考察。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处于18—22周岁的青年中期。他们出生在我国的动乱年代,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道德观念也要跟着发生变化。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道德建设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道德观念应该与这个阶段相适应,道德建设应该扎根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关系之中,并为它服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反训词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义相反而兼通”的特殊词。古人所说的“相反”,其实应区别为“相反”和“相对”两种情况(文中简述反训词义时,仍笼统称之为“相反”),它们是指同一性质的事物从某一点来看所含有的不同程度的对立。总的说来,古代汉语里的反训词并不是太多的,但是,对于反训词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却无疑  相似文献   

12.
德国电影《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2014年,中文译名《缄默的迷宫》)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坚定的历史态度宣告:历史是不会被抹杀的,无论谁,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能掩盖历史的真相;只有那些“干净”的人才能充当历史反思的主体力量,才能彻底从历史的废墟中站起来;反思历史,推进历史审判的标准不应该是一时一地的“现实”,而是公平与正义。审判与刑罚仅仅是途径而不是目的,还原历史真相,牢记历史教训,给受害者、给全世界以公平和正义,才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所有坚守公平和正义的人,面对诸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罪恶,都不应该缄默。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荀子礼的起源观分别是“天道说”、“本心说”、“制欲治乱说”,并由后世不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他们礼的起源观是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但又都未能给礼的起源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关于形式因的规定是对“形式”概念的扩大化。形式因不 仅指事物的形式结构,而且还是事物的整体,所以可以说形式也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而连接 形 式和本质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事物从有形走向无形的关键在于目的,亚里  相似文献   

15.
汉语研究拉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任何事物进行研究,不能不把研究对象的性质认识清楚。汉语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譬如说,“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那么汉语到底是单音节语还是复音节语,这个说法就有点模棱两可。又譬如说,“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  相似文献   

16.
藏传因明学的发展梵文Bramana的含义是“新知”,藏文译做Tsedma(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新知”一词为什么译做“真知”或“正确认识”呢?原来因明学规定:正确的认识必须符合“新知”的条件。“新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刻也不停的发展变化(无常)之中,如果人们的认识静止不变,老停留在一种看法上(即恒常)就会变成“过时的黄历”,事物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认识也应该准确无误地反映发展变化中的事物的此时此刻的状态,只有这样符合现实的反映,才算正是确的认识。事物的变化不是重复一种状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不重复的崭新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因明学的任务是面向未知领域的,利用因明的认识方法,能发现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所以称做“新知学”。  相似文献   

17.
悠悠苍河水,无语流不尽,它是历史的见证,可它却不会说出历史为何物?“历史”是什么’!历史和历史文本的关系,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历史与叙事的关系,历史与个人的关系等究竟如何?在海阔天宽、多元并存的时代,提出这些问题已是十分自然。沃尔什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这样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类为了他们自身目前活动的缘故,感到需要形成某种对过去的图象;他们对过去感到惊奇并想要重建它,因为他们希望找到那里面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热望和兴趣。既然他01ie历史是被他们的观点所决定的,这种需要在某种尺度上就总会是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8.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体现为“天”与“命”的统一;时代认知表现为对天命的认知.朱熹在融合了各历史时期儒家天命思想基础上,对其丰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朱熹天命观不再把“天”与“命”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把“天”与“命”看作统一构成体,他们统一于理之中,以此适应时代的需要.朱熹天命观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思想、言行、都要适合君之命令,这是人的天命.朱熹天命观的时代境遇还在于人们对天命的认知,以此自觉的引导人们思想精神,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朱熹天命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类都有禁忌心理,而这些禁忌必然要反映在语言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心理和交际的需要对所说的意思忌讳时,往往采用委婉、间接等方式来代替直白。如:“死”,普通话一般说“逝世”,北方也有说“老(称老人死)”的。佛教对僧尼美称为:“圆寂”,意为:圆满、寂灭。日本更是忌讳,他们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四号床位,因“四”与“死”音同。在说到“四”的时候要训读,即用日语读汉字,不发“死”字的音。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是否存在插入语呢?有人承认,有人否定。张静、张桁两位先生编的《古今汉语比较语法》中说:“这种成分是现代汉语独有的,古代汉语里没有。”而吴福熙先生编的《古代汉语》中却说:“古代汉语插说的种类不象现代汉语那样多,一般多是注释性的。” 这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 首先需要弄清三个问题:1、什么叫插入语;2、插入语的作用;3、由什么来担任插入语。 在现代汉语的有关论述中,虽然对“插入语”的命名和归类尚不统一,——有称“插入语”的;有称“插说”的;有将它归于“独立成分”之中的;也有将它与“独立成分”相等同的但对它的表述却是大体一致的:所谓插入语就是插在句子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它不作主语、谓语、宾语、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