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和评析了鸟居龙藏等日本学者对云南的田野调查、华南民族史、傣族史、南诏和大理国史、倭族之源、照叶树林文化、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和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全貌、学术研究的轨迹及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达斡尔族族称与族源问题欧南·乌珠尔最近翻阅了诸如《对达斡尔族称及族源问题的看法》、《达斡尔族族源研究的新途径》、《达斡尔族源于契丹的论证》等文章,觉得自己也应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于是,写了本文,以表拙见。不是之处,敬待专家们赐予指正。一、达斡尔氏...  相似文献   

3.
关于达斡尔的族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研究达斡尔族以及我国其他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是历史学或民族学中比较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相互关系,认识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关于达斡尔族源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吸引了不少民族与历史学者进行热心研究的课题。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的成果或结论,迄今仍不一致。在以往的某些研究达斡尔族族源的早期著作里,也有不少的唯心主义的,甚至臆断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吴云 《学术探索》2023,(10):128-137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善土司制度进行治理,后期王朝对部分傣族地区改土归流历程。因此,傣族的国家向心力进入了一个培育、强化和巩固的历史新阶段。结合中华文化传统机制,可发现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表达存在两类主体,表达形式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忠诚对象(国家象征)结构和秩序。元至清时,基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及王朝在傣族地区持续的政治经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但也有至少四个方面的突出因素对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强化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义上的彩陶、石棺墓等遗存证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古羌是西藏先民来源之一;生物人类学意义上的古DNA、体质人类学证据也证明,古羌是藏族族源之一,以上考古证据可与汉藏同源的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共同证明,古羌是汉藏两族共有祖先,古羌是汉族、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非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6.
作者阐述了阿卡族的族源、迁徙过程、人口及分布,分析了阿卡族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乌孙的疆域和都城、乌孙与塞人等部族的关系及乌孙的风俗习惯作了论述,认为乌孙与哈萨克族的族源有着直接和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血缘意识为基础的族源传说大都具有神话、半神话之特征,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依归.在中世纪早期,通过《弗莱德加编年史》等著作的铺陈,法兰克人将其族源与上古时期的特洛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且影响深远的法兰克人“特洛伊族源说”.对于这类族源叙事,不宜简单地以真伪论之,而应将之放在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下予以审视.“特洛伊族源说”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以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出现于法兰克国家,既是法兰克社会、文化、宗教及族群走向综合与融通的一种反映,也是进一步推动法兰克社会聚合、增强法兰克集体意识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共同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所缔造的独特灿烂的布傣族群天琴文化并不因政治疆界阻隔而中断传承。同宗共祖的布傣乡土社会、“天”与天琴认同及宗教仪礼认同等构成了布傣族群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认同的文化场域。天琴、经书、法师服饰及其象征形式等作为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的主要内容以及跨越国界的师承关系,使得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认同生生不息。布傣族群原生天琴文化跨国界传承是跨界民族“和平跨居”文化生态模式的典范,塑造了跨界民族和平共生与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夫余与貊族有着极其密切的族源关系。与朱蒙有关的夫余,虽冠以北、东、南等冠词,但实与吉林、农安之夫余无关。而靺鞨族进入长白山地区,也决非始于高句丽之后。  相似文献   

12.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李甫春 《学术论坛》2002,(5):159-160
生活在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和黎族 ,生活在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热依族、沥族、布依族和佬族 ,生活在老挝的老龙族和泰族 ,生活在泰国的泰族 ,生活在缅甸的掸族 ,以及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 ,共计近1亿人口 ,依其渊源关系可称之为壮泰族群。这 2 0个民族分布在 6个不同的国度 ,分散在东南亚的东西南北 ,地域广阔 ,相隔千山万水 ,可为什么有许多相同、相通的语言 ?此乃是千古之谜 !近代 ,伴随着国外学者对泰族的研究及其著作的影响 ,这一千古之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吸引诸多学者热心关注 ,积…  相似文献   

14.
由契丹和女真族分别建立的辽、金王朝,其化发展脉络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共同或接近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明程度,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及接受汉化影响等,是契丹与女真,辽与金化出现共同之处之原因;而其族源不同、借鉴吸收汉化程度各异以及自身因素、所处时代背景等,又是导致其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倒淌河蒙古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北部。海南州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该村境内。关于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以往研究因缺乏运用多语种史料、忽略蒙古族历史的"游牧特征"和田野工作等缘故,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漏。本文基于汉、蒙古、藏等多语种史料的佐证和田野工作,对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主要由三个不同札萨克旗人组成,分别为和硕特南右翼末旗的"居里盖蒙古"、土尔扈特西旗的"托里合蒙古"、和硕特西右翼中旗的"台吉乃尔蒙古"。其中,"居里盖蒙古"和"托里合蒙古"为该村原住民,人口占多数";台吉乃尔蒙古"后来入居,人口占少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黎族的族源、族称及族际关系加以论述,指出黎族多方面的族际关系,表现出黎学研究具有“族际性”和“国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自然、文化交流、族源、历史、教派、政治、共同创造文化等7个要素分析了回族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按照地理学科的分区原则,将回族地域文化分成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中原、东南沿海、华中、西南、港澳台、中亚、东南亚等11个回族地域文化一级区。对于丰富回族文化理论,加强地区文化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区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布于滇南、黔东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等相连地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那”字地名所分布的上述日域,正是壮侗语族壮泰语文诸族—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依族、岱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等民族的家园.而“那”牢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亦即是自古壮族及其先民西瓯、骆越部族聚居的腹心地带.这种独特的地名景观及其分布格…  相似文献   

19.
云南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源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境内有二十二个少数民族和一些尚未识别的民族集团,是我们国家多民族的缩影。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考古资料,介绍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源流,他们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同化和异化过程。以云南境内两个最大的少数民族为例,彝族和彝语支各族由同一祖先异化为哈尼、傈僳、拉祜、纳西等许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而白族则由历史上的几个族体结合而成一个民族。灿烂的滇人文化以后不见了,文明的“庄蹻遗裔”究竟是谁的先民?本文试图对西汉时期“西南夷”的众多族称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进行初步探讨,现予以公开发表,旨在引起学术界共同讨论,弄清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族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 195 6年民主改革之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和山区各民族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 ,将有利于统治的生产关系上升为法律 ,同时也结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制定了在这一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即傣族的封建法规。这些法规目前国内整理印行或出版的主要有两件。一件是 195 5年由刀国栋、刀治明等翻译整理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1] (以下称《版纳傣族法规和礼仪规程》)。另一件是1979年由刀光强、高立士翻译整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