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讥     
靳云鹗张元夫两先生来书一参佩初先生台鉴接读大扎敬已领悉云鹗等此次同到贵省观光对于学社诸位先生提倡渣德挽回人心之忱无任钦佩诗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受惠已多复蒙以名誉董事之职相推盛意所在惟有感受尚祈时赐教言为幸各位董事均祈代为致意专此敬颂道安。靳云鹗张元夫仝启十一月十一日茶陵县教育局附设民众图书馆谭笃材先生来书  相似文献   

2.
有清道咸之朝邓弥之王壬秋两先生以诗雄湘中名满天下而郭筠仙侍郎王葵园阁学亦皆善诗四子者皆尝与吾族祖子寿公相唱和族父幼吾大令少与公同  相似文献   

3.
余獲交刘君明荪有年。明荪为言其所学与其所以为人。多得力于其从兄觏笙先生之教。因得询先生生平志行。而读其所著述。悉与其乡唐佛塵才常。谭复生嗣同。交素笃。然所见不尽同。清光绪丁酉戊戌之交。谭唐怵于外侮之凭陵。冀有以振厉国人而新其耳目。与湘督学使者江先生标。倡办湘报。属先生作原群上下篇。稿出、则以所见与相凿枘。屏弗录。今读其文。所谓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君子恃  相似文献   

4.
此册余于1931年在旧书摊上得之,以册内有怀张船山妹文诗,当为张船山之内兄所作;惟其内兄颇多,且船山初娶于周,继娶于林,究为何姓何人之作,诗草中无一首显者。当时,余以劳形案牍,无暇细考,放置箧中二十有四年矣。今夏读张船山诗草与诗互相参证、乃知此诗为船山内兄林芬字朴园号希白之诗也。其诗清逸,读之使人心旷神怡,洵佳作也。兹将考证分述于后: 一家世此诗叙其父官蜀三十年,因西征曾往西藏主持运粮事宜。公元1799年冬,(嘉庆四年已未)因积劳成疾,奏请开缺,得旨悯惜嘉奖;以川中军乱未靖,解任仍留川省调养,筹画军务。船山诗则以外舅林  相似文献   

5.
忆得诗有初婚牧石先生示诗。有日成博议几千行之句敬和诗。家世节录先君文词夫之获见者赠处士陶公万梧文注夫之妻父。刘明遇譔陶孺人墓志铭陶孺人产衡阳千畝侯赀累钜万作合于青灯布缕之孝廉而不挟富以骄其夫家。夏从牧石公读史曳塗居。忆得诗有夏日读史曳塗居闻松声怀夏叔直先生诗。家世节录仲父和易而方介恬于荣利博识工行楷书古诗晚築室坰外号曳塗居莳花植药怡然忘物每谓漆园吏东皋先生去人不远牧石公孙敏生。玉之公五子字幼重号卓枫行八。  相似文献   

6.
壮士每多登陇坂,诗家端爱唱边声。我很欣赏上面所引的诗词专家的话。从古到今,大西北历来是诗人们的丰收之地。读了于右任先生的詠陇诗,这一观念在我脑海里更加深刻了。于右任先生一生酷爱作诗,从少年到老年,都乐于以诗人自命。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多少?有关资料说,于翁晚年自订旧作,有近九百首。近年海峡两岸所出的于右任诗集有三种:《于右经先生诗集》,计约八百首上下;《于右任诗词集》,近七百首;《于右任诗歌萃编》,八百五十余首。于先生詠陇的诗、词、曲共四十二首,三种本子基本上都收入了,约占二十分之一。比之于先生在甘肃全部不到三个月的驻留时间,其詠陇诗的数量之半和质量之好,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经义一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义二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说治事一问中国田制国有民有之沿革及其利弊若何计口授田之制果能复行否二保甲之制与地方自治制异同若何试析言其利弊词章一读船山先生俟解书后二拟重修岳麓禹碑亭记湖南船山学社民国二十三年三月至五月新入社员一览表姓名别号年龄籍贯  相似文献   

8.
<正>《诗广传》为王夫之读《诗》时所写的杂感文,船山于该书中,从其哲学、政治、伦理、历史和文学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广加引申发挥,故命名为“广传”。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该书曾由王孝鱼先生以金陵刻本为底本,参照周调阳依嘉恺钞本所作的校勘记进行点校,于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第三次印刷。  相似文献   

9.
先生讳德恩。字初芗。湘乡人。先世以仁厚著闻。父亦芳翁。隐于农。著醒世篇。先生自幼、贫而好学。陇圃间、诵习不辍。未冠、授徒养亲。三十后即绝意进取。为乡里大师教人务敦行检。不徒在文词科目。里中多厚致脯资相迎先生视子弟贤否为趣舍恒辞多就寡。学不进者郄馆金激之归与配谭恭人并日而食。泊如也。子鸿钧、仲祁。幼随侍。课之尤严。鸡鸣即令背诵诸经。每放学携归。月下行数十里。中途语以往哲言  相似文献   

10.
“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秉镫,字幼光,号田间,桐城人。在明末清初“以文章气节,著声海内”。方苞兄弟早年尝亲承謦欬。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叙》中曾说:“桐城之文,明三百年至钱田间先生渐就博大……虽未尽雅清,而已开方、刘、姚之渐矣。”刘声木也认为“其论诗文实开桐城诸老之先河。”钱氏不仅能文,“诗尤杰出”。刘大櫆《历朝诗约选》遴选汉魏至清初著名诗人的作品,于本邑只录钱氏一人。因此若要全面地研究桐城派的诗文,就不能不首先注意到这个“振于有明晚季”的著名作家。 幼光生于明万历辛亥。知事之年,正值明王朝内外交困,“冬雷”震震的时候,祟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12.
一诗分唐宋──从研究的角度看,未可厚非。因为诗歌发展的流程不可能完全一样,必定有其一定的阶段性,各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作阶段的比较研究不失为一种方法,正如有人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有助于说明诗歌的流变了样。但截然以朝代划分,并把唐诗与宋诗作为两块来比较研究,强调其各自特点,势必多着眼于其异而少注意其同,反而割断诗歌自身发展的脉络,造成许多新问题。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谈到“诗分唐宋”时云:“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  相似文献   

13.
对于吴棫的古音学及其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向来评说不一。兹举几家之言,以见分歧之大。《四库全书提要》极力指摘吴氏《韵补》取材“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分部“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王力先生也批评得很严厉,说:“吴棫在《韵补》中把字音随便改读,算是古音。他:甚至援引苏轼的诗,真是胡闹。”(见《诗经韵读》第4页)而周祖  相似文献   

14.
海内早知学者名,不识前身是诗人。——读《茈湖精舍诗》,想见其为人,对马老谁都难免有这种感觉。这一感觉,又是季羡林先生在读后首先概括出来的。 是的,马老很早就以学者和教育家而知名于世。1950年当云南解放之初,于奉命筹建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伊始,马老就留意于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和与之相应的政治形式。1952年至1953年,在先后多次赴边疆民族地区开辟工作中,曾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1954年10月,作为中共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云南省民族事  相似文献   

15.
一、源流考南宋中叶,在建安书肆出现了一部新颖的苏轼诗集注本,这就是《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此书系在苏诗“八注”、“十注”基础上,“搜索诸家之释”,“剗繁剔冗”而编成的。它以分类编次和汇注百家为特点,招致“闽中坊肆遂争先镌雕,或就原版以摹刊,或改标名以动听,期于广销射利,故同时同地有五、六刻之多。而于文字,初无所更订也。”(傅增湘《藏  相似文献   

16.
《诗·十 月之交》第一 章: 十月之 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 孔之丑。 这首诗非 常著名,因为 在西周文献上 第一次出现日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21,(1)
沈延毅先生乃当代一位书法碑学宗师,但不为世人所知的是,先生亦乃通淹今古之硕学大才和诗词大家,只不过由于其书名至盛,诗名被书名所掩耳。沈延毅为诗向以气韵为主,以自然为宗。就诗风论,除悼亡诗外,先生似应归"豪纵"一路。其诸多作品时抒英磊超拔、郁勃苍莽之气,楮墨间敲金凿铁,高歌猛进,很少作嚼雪盥花、温言软语之状。然其一组以《悼亡室韵书》为题的悼亡诗文采焕然、情景交融、深情缱绻、如泣如诉,诚悼亡诗作之佳构杰什。中国千古悼亡诗词有"五大家"之说,即东汉之秦嘉、西晋之潘岳、唐之元稹、宋之苏轼及清之纳兰性德。余以为沈延毅可列入大家,适可填补现当代之空白,如此,千古悼亡"六大家"可也。  相似文献   

18.
《澳门记略》运用夹注勾沉、以诗证史的写作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读其诗而时事大略可睹”的可称之为“以诗证史”之历史学阐释方法的一个范例 ,同时也保存了许多当时被朝廷列为禁书作者所创作的鲜为人知而极具研究价值的优秀诗作  相似文献   

19.
君名振岳。字树峯。岳阳杨林人也。其先江西人。元季有成七者。自南昌迁巴陵长湖。巴陵今岳阳也。孙廷瓒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建专祠郡城。其裔(?)居郡城南。号襄敏里,清三潘之变。吴三桂有兵驻岳。成七之十二代孙瑀始迁杨林栗城冲。四传至逹交。又迁杨林市。逹交生德仁。德仁生全英。嗜学早世。全英生学愈。即君父。痛母守志。辍读养母。遂服贾。君生数岁。聪朗异常童。塾师以翰苑许之。学愈慨然日。送读始意岂在此。后闻方君山先生倡洛(?)学。敦伦(?)品。命就学。越六载。凡先生以身教以言教者。嘿尔翕受。罔敢怠。归之日。事亲亲欢。教子弟子弟悦。虽尝人县痒。  相似文献   

20.
读《莺莺传》的同时,比照着看《读<莺莺传>》,也看寅恪先生其它一些有关文章,以及近年来国内学人研究《莺莺传》的文章,颇有感想。其中有一些是对寅恪先生观点的疑问,特录之如下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