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委员会选举作为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途径,是受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村级自治组织的内部选举,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的发展。但同时,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也存在选民资格认定标准模糊、基层政府行政干预、"贿选"现象严重、"大姓望族"左右选举、农村弱势群体选举权利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现阶段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演变。文章认为,村民选举为村庄的经济精英提供进入村级权力组织的机会与渠道。基于对浙江所做的经验研究之上,本文认为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实施十多年来已经改变了村庄权力继替的规则,村级权力组织的人员发生了变化,通过村民选举相当多的经济精英已经转向政治精英,成为村庄的政治精英,即发生从经济精英到政治管理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西藏各地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重心各有侧重,政府管理意识和思路亦应有因地适切性.村民委员会选举是保障基层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在选举前期准备中,各县乡首先总结上一届村民委员会管理与运作的整体及个案情况,发现各村集中的焦点问题与管理瓶颈所在,然后再以实现西藏村民自治管理为基础,设计制定具体的选举方案.方案是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不可或缺的理论参照与依据,关系到对重点棘手问题的突破与引导以及选举的具体程序与步骤安排.兼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设计方案是保障西藏基层民主程序正义的理论文本与法律依凭.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至今,我区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特别是1999年全区首次实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村主任及其村委成员,选举的结果令人满意。据统计,全区共有14812个村委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占99.9%;全区参加选民登记2768.2万人,参加投票2632.6万人,参选率95.1%,共选出村委会主任14812人,副主任19255人,委员37030人;新当选村干部25879人,占36.4%;妇…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村组织、村民这三者关系中,村组织是国家与村民的联系纽带;国家通过村组织贯彻政策,领导村民执行国家政策;村民通过村组织反映自己的各种要求。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优化村组织的结构,赋予其政治、经济的民主。在农村,农民要求富裕,就得要求民主选举出一村的当家人和带头人。选举是民主的关键,通过选举出的“能人”,组织村的各项工作,是农村真正摆脱贫困的一步,也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一步。一、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况村民自治之前,农村实施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控制一切资源,村民离开公社就无法生存。管理村民的权…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主制度的一项普遍措施,选举事关各阶层利益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认为,实践中,村民直接选举存在的一些不足,可以通过村务公开、决策民主等措施,让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激发村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来解决,并适时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巩固和扩大民主法治成果,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关于推进村民选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所实行的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中的民主性是国家、地方政府与村民三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村民选举的背景进行了概述,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村民选举中主要存在着选民热情不高、领导信用缺乏、两委关系紧张、家族势力介入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俊军 《理论界》2011,(1):27-32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实践已有30年的历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竞争性的加剧,选举中的贿选之风也越刮越烈,有人据此否定村民委员会直选的民主模式,所以对贿选现象需要做理性的分析。治理贿选既需要开发新的制度资源,更要用好已有的制度资源,以防止制度过密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困境下的民主试验田,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处理好党政组织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和城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民主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要保障基层民主的成功,关键在于党政机关要在积极地推动选举的同时实现充分的放权.  相似文献   

10.
缪陈晨 《南方论刊》2007,(11):24-25
1.背景介绍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改善村庄治理的具体办法就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村委会选举中屡屡曝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王良虎 《理论界》2004,(1):1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乡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的政治素质,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和思考。此法何以有如此魅力,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呢?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村组法》规定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村委会是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用法律形式将四大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  相似文献   

12.
辛秋水 《学术界》2001,(5):45-54
文章认为,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产物,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体制保障.目前,全国各地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主要有平行选举、职次选举、叠加选举、累计选举四种选举方式,从选举制度本身来看,均重视了候选人个体素质的选择,体现了传统"选贤举能"的政治理念.其共同的缺点是忽视了发挥整体功能的重要性.笔者对村民自治选举制度进行了10余年的探索和实验,积累和创造了"组合竞选制"的选举模式.所谓"组合竞选制"就是首先由村民自由推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然后由村委会主任候选人自由提名他的竞选组合班子人选,并通过村民投票,由村民挑选社区领导人.文章对"组合竞选制"的现实依据、特征与优点、试验和发展、以及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作了阐述.并相信"组合竞选制"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民主选举的最佳选择和不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选举委员会人员组成应当体现民主性,但若要求其完全通过选举产生,就既不符合法理,也无现实可操作性。选举委员会与人大对民主的类型和程度的要求有别,前者需要参与民主,后者基于选举民主。选举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所体现的民主只能是参与民主而不是选举民主。对选举委员会而言,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其所追求的首要价值。我国《选举法》应当明确规定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保持一定比例的普通选民,地方性法规中应当细化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条件和产生程序,可以借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村民选举委员会由各方推选产生的规定,将农村基层民主运行方式推及到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研究如何实现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官”为切入点,通过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村官”选举的整个过程,对三明市四个县“村官”选举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发现“村官”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村官”选举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选举工作中的负面效应对农村稳定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出完善“村官”选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1.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法制宣传力度。2.加强和改善党在选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3.夯实“村官”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稳定。4.完善充实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村官”选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选举制度是代议民主最基本的要素。在我国,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体,是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有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或秘密投票)等原则。选民登记、选区划分、代表名额、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预选、代表候选人的宣传介绍、投票选举、选举结果的确定、对代表的监督和补选等都是这些原则的展开和体现。同时,可将这些原则作为标准来观照现实的选举制度。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发展,选举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乡村选举研究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乡村选举的有关问题作了分析。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选民的选择取向与村民委员会的人选;第二,政治民主与民间民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的民间性;第三,乡镇领导干部认知上的误区及其尴尬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资源型村庄为例,对在村委会选举中基于松弛的家族关系上发展起来的派性政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村委会选举运行不规范的村庄,派性政治的消极作用表现更明显,导致上访不断、村民政治冷漠以及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权的救济制度、村庄民主选举制度以及规范村庄派性政治,以促进村委会选举公平、公正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申端锋 《中州学刊》2013,(10):78-83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乡村社会的民主进程,村委会选举日渐规范化。学者们对村民自治的观察与研究大多以民主的视角展开。然而,民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主要关注选举程序及其民主效应,忽视了对组织环境因素的考察。实际上,村民自治是在乡村社会中实践的,村民自治的绩效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规制。因此,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从组织而非民主的视角考察村民自治,可以发现,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属于群众自治组织,它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之中,更容易受组织环境的影响。在村委会选举中,村民自治组织因受环境的过度影响,有时无法按照设计的民主目标运转,出现了所谓的"目标替代"现象。而村委会选举的规范化带来的并不都是民主化,也不是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相反,有时却是选举程序与乡村治理的背离以及种种异化现象。为了促成乡村治理的善治,在程序民主的视角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入组织治理的视角,使村委会选举更加契合于治理,以促进村民自治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Li Jingzhi 《学术界》2013,(1):5-12,249,253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候选人提名和正式候选人确定的具体办法,实现候选人差额提名,积极试行通过预选和差额选举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要改进候选人的介绍方式,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候选人介绍与竞争平台,增强竞争意识和机制,培育良好的竞争风气。既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严格遵循党的章程,又要充分考虑各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具体形式和做法。要尽量减少和简化基层民主选举的层级,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试行由乡镇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全委会,由党代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常委包括书记、副书记。  相似文献   

20.
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一大创举 ,它充分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  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政治价值取向。经过了 2 0多年的实践 ,我国村级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初步确立了村级民主建设的原则和框架 ,村民的民主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但是 ,村级民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个别乡镇行政的超强干扰 ,使《村组法》的贯彻落实受到极大的制约。针对当前村级民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严格规范乡镇行为 ,明确界定乡镇行政部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制度 ,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不断强化民主监督机制 ,确保村民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