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始先民为了生存,成年累月地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特别到了冬季,动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动物的骨头牙齿还是劳动的工具,防御的武器。因此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动物是不可缺少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和动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并出现了对某种动物的崇拜,有的民族将它们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或看成是自己的祖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很多民族都有过各自的“图腾”。从图腾的传说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民族发展中的一个侧貌,还可听到许多美好、离奇、有趣的神话故事。图腾,本是原始氏族的一种标志,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图腾两字,出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把自己崇拜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当成本氏族的标志物,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3.
藏族是个热爱故事的民族。藏族古代故事中有一些是源于本土的,也有大量的是从周边民族故事的吸收、改造而成的,来源各异的大量故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汇成故事的海洋。在古代藏族的故事中,寓言故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在古代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寓言是一种借助于一段具体浅显的故事(一般含有动、植物角色)来寄托某种哲理的故事体裁,一般具有道德劝喻的意义。藏族很早就有了寓言故事,但大量的典型的“寓言”故事,是随着佛教一同传入大量“喻法”故事后涌现的。在“喻法”故事中,作者的用心所在是宣传教义,因此这种“喻法”的主旨多少会桎梏整理民间寓言故事中作家们的才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言必及法,反多拘牵。寓言故事若不能跳出这种樊篱,便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对寓言故事长期的收  相似文献   

4.
张相龙之妻     
张相龙之妻关沫南在这位抗日的和反法西斯的朝鲜族女战士牺牲52年后的今天,我多么希望我们在怀念她时能够知道她的姓名啊!然而,直到半个世纪后,她的纪念碑上仍旧只有这样5个字不,她不能这样死!1938年的隆冬,天气分外寒冷,鹅毛般的大雪片被风拍成粉沫。飓风...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崇拜范畴中包括对动物的崇拜.动物崇拜的最大要素就是被崇拜的动物应该与原始先民建立起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应该是出于人类的某种慰藉心理或是功利目的.而功利目的或许是直接的,或许是间接的.在历史上,作为藏族所崇拜的猕猴就属于间接的.此外,猕猴崇拜还有复杂的一面,这就是图腾崇拜问题.后来,猕猴崇拜还与藏传佛教形成了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蒙藏史诗《格斯(萨)尔》中都有格斯(萨)尔降伏多头妖魔,夺回爱妻的故事。两者在英雄启程去降妖的部分保留着更多共同情节。晁通企图霸占格斯尔的妻子遭拒,因而报复,导致图门吉尔嘎朗被魔王纳为妃的故事,成为蒙古族文本区别于藏族文本的主要标志。而有关晁通的这一故事源自佛传中提婆达多企图霸占释迦牟尼妻子的故事。晁通先针对阿尔鲁高娃夫人而去,却对图门吉尔嘎朗心怀不轨,这是模仿佛传中提婆达多先向耶输陀罗,后又立即向瞿夷显露不轨企图故事的结果。这同时意味着,《格斯尔》中的阿尔鲁高娃和图门吉尔嘎朗并非同一个人,而是格斯尔的两位不同夫人。本文的考证结果表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中确实存在借用和改编佛传故事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以生长在坡面园地和次生植被之间的过渡区域的可食用植物为中心展开论述.在中国海南农村地区中,一些可食用植物是被人们从别的地方移植来的,而有些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根据各自对人的利用价值,或得到保护、保留,或被除去.就是这样的人和植物之间的互动决定了过渡区域的植被状况.这也许可以看作是理解野生植物栽培化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纵观左琴科二三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我们发现,作者始终站在幕后,而在前台叙述故事和发表见解都是作者塑造的讲故事人,不论在幽默讽刺短篇小说中还是在带有感伤情调的中篇小说中,左琴科的讲故事人都极大限度地取得了与故事中人物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与故事中人物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短篇小说中,左琴科模仿的是小市民,让小市民作家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中篇小说中则模仿小知识分子作家,这种创作方法很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起源于劳动。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的瑶族人民,长期在深山密林中过着狩猎经济的生活,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动物,由于生活的需要,他们不得不仔细地熟悉动物的形体、习性特点,然后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以它们为主人公,编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等。极大地丰富了瑶族民间文学的内容,表现了瑶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瑶族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有着动物的物性,同时又具备人的性格。它们中,既有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立下赫赫战功的龙犬,也有给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以极大危害的老虎;它们中,聪  相似文献   

10.
陆群 《民族论坛》2006,(3):20-23
如果说“蛊”确有其事而非纯粹虚妄神话,那一定是基于某种对人的身体有伤害的“有毒物质”,或能影响人的神经、使被放蛊的人受放蛊的人的控制而身不由己的某种具有“催情”效果的“致幻药”。而蛊婆,如果真有其人,大约也应算是较早的药剂师了。如果是这样,事情便简单多了。然而,这自然之物,一旦进入文化,进入人的丰富的意识领域,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单纯,变得异常复杂、微妙起来……  相似文献   

11.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如艺术)、社会行为(如民族交流)都带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符号意义。图象(如绘画)、标志(如声音)、象征(如语言)各自指代它们的特定对象,同时它们自身又是某种符号。符号学的基本宗旨就在闸明“能指”(如玫瑰花——作为符号)与“所指”(玫瑰花所代表的激情——意义)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AT160)是一个在中国各民族居住地区广泛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故事类型.文章揭示出它富于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追溯了它由汉译佛经脱胎而出,演化成口头故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 歌仙刘三姐在广西、在壮族那是尽人皆知而无人不晓的古代传说人物;甚至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与广西接壤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把刘三姐说成是故乡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少刘姓村寨或山光水色非常秀美的地方,大都说是刘三姐生身之地。可见,刘三姐是各族人民的爱女,而且代代相传由来已久。从孩提时代我就听老一辈爷爷、奶奶们传说着歌仙刘三姐与秀才对歌的故事。唱的是: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古往今来,人间万象……尽显歌仙的聪明才智,出口成歌,勤劳乖巧、机灵勇敢之能事。为此,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刘三姐的无比崇敬,…  相似文献   

14.
服装在北美所有土著民族中一直起着相当复杂的作用:它既有实用性,又具有高度的符号功能。在整个北美大陆,这些土著民族的人民都是就地取材,或用植物和动物的鬃毛编织,或用鞣过的动物皮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衣服,以抵御大自然的侵袭,并使他们一年四季被迫居住、劳作在多变的气候中的生活过得和顺些、舒坦些。这些土著民族都是没有文字的原始公社解体,经过若干世纪的社会发展,才学会了使用服装当作传达他们所属群体和个人情  相似文献   

15.
一、故事的比较探讨《格萨尔地狱救妻》篇是藏族名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终结篇章。故事概要是说: 格萨尔王赴汉地之际,爱姬阿史那·佗女(出身子突厥族某部、能征善战并一直伴随萨格尔王冲阵摧敌的一位女性首领)体衰身亡。临终前,她忆起狮王唯独对她说过的  相似文献   

16.
王晖 《民族研究》2005,(2):42-51
《孟子》等古文献中所说舜之父瞽叟和舜弟象合谋害舜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从母系氏族向对偶家庭发展过程中,男子的角色在从抚养和监护弟与外甥到抚养自己亲生子女的转变中出现的矛盾。舜从妻居并建立了对偶家庭,与固有的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组织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发生了冲突,并因财产争夺而引起了矛盾斗争。虞舜与其父其弟矛盾斗争的传说故事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研究尧舜传说时代社会组织形态的进化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周围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认识而感到神秘。因此,许多民族先人都曾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崇拜。侗族及其先人则是以蛇为崇拜的主要对象。千百年来,蛇崇拜深刻地影响着侗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农业生产、婚姻择偶、传说故事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并世代传承,直到现代仍保留其遗迹。 解放前,在侗族人的思想观念里,认为山间的蛇不是普通的爬行动物,而是既可降灾又可造福于人的超自然存在物。人们多称之为“蛇鬼”,因它常出没于草丛,有的又  相似文献   

18.
……现在,当我们通过了各项宪法修正案的时候,当民族问题在人们认为所有的民族都得到了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各共和国都可以在其内部内进行发展的时候,又有人在制造某种混乱和分裂。这是非常有害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克罗地亚的问题。如果允许这样做,那么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或在其他共和国发生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因此,我们不允许  相似文献   

19.
阿诗玛故事在撒尼人中非常流行。自从 50年代初这个故事被整理为汉文出版以来 ,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理解出发 ,或认为阿黑与阿诗玛是兄妹 ,或认为阿黑与阿诗玛是情侣。本文考察了阿诗玛故事的多种文本和撒尼人的部分祭祀词 ,追寻了阿诗玛与阿黑关系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清末甘南藏族聚居区,番例、寺规、官谕与评议等适用于当地的、广泛意义上的“法”,都不足以获得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或规范的共有状态.当地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它的形成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倡首者提出某种标准或方案,围绕这些标准或方案反复展开首唱与唱和,通过这种运动或尝试不断达成而又解体行为规范的共有状态.这种地域性社会秩序实际上是通过部落、寺院、官府及乡老等不同的组织或主体围绕“约”的行动,而呈现出一种对抗与整合的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