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对这一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认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执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干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这些已被社会实践证明并继续证明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这一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归宿和实现途径;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是制度自信的现实依据;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制度自信是一种理性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和实践过程的深刻洞见,是对我国制度优势的坚定自信与自觉坚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正当性和现实优越性。制度自信有利于深化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有益于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心理和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制度他律走向道德自律。要想充分挖掘制度自信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将制度自信有效地运用于高校道德教育中,就应夯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以正义的制度引领高校道德教育;还要优化道德教育过程,将制度自信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以利推进道德教育制度化,强化道德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现实中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政治高效运行和重大事项落地来彰显制度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上以制度不断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辉煌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价值上遵循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从以上四重维度出发阐述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与理论的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是心理认可、思想认同和行为拥护,必须强化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揭示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是把握制度自信的基础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作为评判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主线;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制度理论总结并检验和深化其科学真理性是提升制度自信的动力支撑;实现制度目标感性认知和制度观念理性认同的融通转化是强化制度自信的关键环节;以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促进制度效果的最优化呈现是实现制度自信的核心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心血,是契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它使社会主义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独特优势得到极大展现,社会主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政府主导型渐进式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主要方式,它既坚守了社会主义原则,又创新出独特的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制度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接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中国凸显了独特的"中国气质",汇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创造了惊人的"中国奇迹"。不仅全党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增强"三个自信"。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最终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从纵向和横向双重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文化积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为理论传承,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为理论镜鉴.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对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把握历史维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演进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深刻把握世界维度,从世界各国制度比较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深刻把握价值维度,从价值遵循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引领性和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辛向阳 《21世纪》2014,(6):26-2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特别是坚定制度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着雄厚的底气,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动员力量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人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对为何与何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回应和内在依据。基于认同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现是重要途径和致思理路,只有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从而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有利于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强大优势所在。公平正义是所有社会制度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它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始终。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维护是制度自信的根源,不断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成才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围绕“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分别从知识体认、情感体验、意志体悟、实践体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新要求,分别要从理论学习、价值引领、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四条进路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认同、情感信任、意志信心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具有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关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效能,既是实践性的战略任务,也是目的性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坚持制度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设计,从“联邦”到“自治”,经数十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其发展轨迹,是在实践检验中“制度自信”的光荣过程。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在正、反两方面躬历的经验、认识与实践中的成效,是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自信”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自信的全新姿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然而,“三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是随意组合、简单排列的拼盘,而是各有其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的内在联系。因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在明晰三者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在解码“中国之治”的学术热潮中,虽有见仁见智的格局,但从历史逻辑上看,把“中国之治”作为“中国之制”的结果,即从“中国之治”到“中国之制”的认知逻辑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二者之间仅停留于机械论因果律解释,或视二者为无主体变换,都是有局限的。实质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是辩证关系,是主体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治理制度与依制度治理的辩证关系中,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转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上构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对辩证关系,形成国家治理的理论形态。以国家治理理论引领治理实践还需要处理好一些重要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是中国之治走向未来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