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通过结合本国传统并借鉴西方的司法制度,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确立了对抗式的诉讼模式,对司法权和行政权进行了分离,引入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保障了法官的独立性,明确了检察官的基本职责,有效地推进了俄罗斯法制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进步。沙皇静止的世界观和将农民疏离于国家正式的法律系统之外是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存在的缺陷,改革并未成功地阻止俄罗斯帝国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3.
曹维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亚历山大二世的大改革是各种对立的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但仍然是当时最适宜的选择 ,因为不彻底的改革也比农民暴动要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大改革最大的缺陷是改革的领导者对改革缺乏一种长远的、总体性的、动态的把握和认识 ,对稳固政权考虑较多 ,而较少考虑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尤其是不肯进行政治改革 ,最终引发革命。 相似文献
4.
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外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执政8年的普京结束总统任期,转任总理。8年来,俄罗斯不仅综合国力得到加强,而且对外政策也逐渐成熟、地缘战略日臻明晰,对世界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亦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对西方态度日趋强硬;依靠能源优势,打"能源外交"牌;开展全方位平衡外交,大力推进独联体各国关系发展并确保俄罗斯的主导地位,稳定和提升中俄关系,在欧亚大陆推行具有新特色的外交。俄罗斯外交的这些特点不会因为普京改任总理而改弦易张。 相似文献
5.
刘再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3):357-361
20世纪末苏联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面临严重危机,随之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文化因素对俄罗斯人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的认同及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其相应机制的建立已经产生、而且仍将产生重要作用,要观察和研究今天俄罗斯社会的种种现象及其内外政策,必须考虑其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和民众心理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再起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3):357-361
20世纪末苏联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面临严重危机,随之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文化因素对俄罗斯人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的认同及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其相应机制的建立已经产生、而且仍将产生重要作用,要观察和研究今天俄罗斯社会的种种现象及其内外政策,必须考虑其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和民众心理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解体,俄罗斯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国际社会至1993年底,其主要特征是亲西方的“一边倒”;第二阶段,1994年初至今,其主要特征是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俄罗斯“大国外交”的实质是在维护与西方合作的大局、不与西方对抗的前提下,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西方积极抗争.努力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8.
李永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俄罗斯是当前“一超多强”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在经过近十年艰难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后 ,俄罗斯终于走出了混乱、动荡、冲突时期。目前 ,普京政府正在进行着振兴经济、加强中央权力和提升大国地位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决策研究开始起步以来,中国学者在该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学者们主要在分析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内外因素,构建外交决策的模式和理论探索,深化中国外交动机及危机决策的研究,以及注重微观实证和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教育外交在俄罗斯的中亚战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出于外交政策战略方向调整、应对中亚地区文化安全挑战以及重塑高等教育强国需要等动因,将教育外交作为对中亚国家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通过加强高校招生能力建设、将留学生占比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大幅提高政府奖学金名额以及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合作等措施,俄罗...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思想作为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思维理念是决定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分析俄罗斯思想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俄罗斯思想对转型中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指出历史和现实的俄罗斯思想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外交战略的选择和形成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现时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战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思想观念的回归为出发点的,同时注入了时代元素。俄罗斯思想对其外交政策所起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其消极的一面所起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纳粹上台初期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交决策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外交部、国防军与纳粹党成为德国远东政策决策的争夺者。随着纳粹党的最终胜出,亲华政策终止,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被迫撤出。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解读及其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生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24-27
现代中国外交决策深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这既是中国外交决策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外交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内涵,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参照,对义利观进行了现代解读,最后分析了儒家义利观对现代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决策体制作为影响一国政治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一国政治道路的选择、国家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管理机制起到重要的作用。转型之后,俄罗斯的决策机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超级总统制的建立,使国家迅速摆脱了混乱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也使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俄政府将面临着全球化、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0-57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影响不容忽视。尽管在历史上某些“帝王式总统”当政时期 ,国会因其自身运作机制的特点在对外决策中居于次要决策地位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众外交的影响以及内政与外交的交融 ,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不仅得到显著提升 ,而且还逐渐显现出成为掌控美国外交的“锚与舵”的发展趋势。结合美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 ,分析国会在外交领域日益凸显的作用 ,我国对美国国会的工作应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8-104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类角色:(1)为外交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者(智囊)角色;(2)担当信息管道、信息使者和外交谈判参与者角色;(3)凭籍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扮演的外交"纳谏者"的角色;(4)政策主张宣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5)政策指导者、审议者和评判者的角色.结合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的实际情况,本文还探讨了外交思想库之间在协调和协商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思想库人员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同时,结合对美国思想库的观察和思考,作者提出了改革中国思想库的五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卢凌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93-599
公共舆论对美国外交决策没有显著的影响。美国外交的这一反民主特性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在公众需求方面,大多数公众既对外交事务不感兴趣,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结果很容易受到领袖政治倾向的影响;在政治供给方面,美国公众被制度性地排除在危机决策和许多安全性非危机决策之外。不仅如此,政治家还通过控制信息来源来左右公众舆论,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政党和选举制度决定了政治家并不需要所有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李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外交政策的利益多元化趋势为国内外交学研究利益集团视角的建立奠定了充分的现实基础,而利益集团概念的狭义与广义之分则为当代中国外交决策领域应用利益集团多元主义模式创造了理论条件,从而使中国外交决策参与者存在着了利益集团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构建一个中国外交三级决策框架,以求具体探讨各个层级的决策行为体的影响外交决策的可能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