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现代派作家致力于探索人的孤 独的精神世界,致力于探索人与社会、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这几种关系的对立,表现 人在种种对立关系中极端孤独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周兢 《学术论坛》2012,35(2):161-166
从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对立理论考察,可知舆情危机是一种社会对立的结果 ,即思想观念对立、社会阶层对立、贫富对立、强弱对立、官民对立、民族对立、中外对立、正义与非正义对立、是与非对立等。社会对立可分为不可逆转的对立、可逆转的对立、正反方的对立等类别。社会对立具有隐蔽性、偶发性、聚集性和煽动性。社会对立使某一偶发事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导致社会舆情迅速传播蔓延,甚至升级为危机,酿成社会恶性群体性事件。我国正处在矛盾凸现期,必须正视社会对立的现实,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民众释放不满意情绪,做好舆情引导,同时要通过改善民生,减少社会对立与矛盾,消解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3.
赵小琪 《社会科学战线》2022,(9):177-187+282
对于罗素、迪更生、毛姆等20世纪英国作家而言,中国是一个未知的具有差异化的世界。与喧嚣、骚乱的西方物质空间不一样,中国的物质空间是“优美”“秀丽”“原始”的;与崇利轻义、主张天人对立的西方人文空间不一样,崇义轻利、推崇中正平和的中国人文空间是和谐的;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对立、紧张的西方社会空间不一样,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人与人关系标准的中国社会空间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同时,在罗素等作家笔下的中国物质、人文、社会空间中,都共时态地包纳了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因素。这种对中国空间二重性的呈现,与罗素等复杂的文化观念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就劳动的积极意义而言,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理念的影响,黑格尔的主奴理论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在"人——自然——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但就劳动的全面意义而言,黑格尔主奴理论以劳动的精神形态为基础,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于"恶的循环"体系中;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劳动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并在对立关系内部酝酿着消解"恶的循环"的积极力量——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完全和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圣殿》的创作中不仅关注人的世界,也同样关注作为自然环境的外部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家在《圣殿》创作中不仅细致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还通过展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的对立,揭示出作家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破坏自然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 ,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以人为本 ,通过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理想。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 ,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而生态伦理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价值观支点。  相似文献   

7.
刘元柱 《东岳论丛》2000,21(5):71-73
当前 ,我国社会道德观念发生的冲突主要是积极与消极、善与恶在思想观念上的对立和斗争 ,是社会主义道德同其发展障碍的冲突。在多元性取代了一元性的当代社会 ,必须对功利主义、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和社会主义道德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①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是对近一百多年来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的发展实践的深刻概括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框架 ,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高度体现。应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个人至上”或“社会至上”的两极对立之中 ,既产生了“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这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和方法体系 ,也产生了“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唯名论”认为 ,社…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概念。但是,要加深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解和研究,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产力作为整体中的主客体分界及其对立和统一关系。 首先应该肯定,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力中是主体性的活动。人的劳动的主体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这个主体对物质(包括精神的)的需要;二是为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必须付出必要的劳动。由于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主体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需要靠劳动、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1].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导致了现实社会中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精神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错,演化出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