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2.
<正>核心提示: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有新的突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点:首先,以共赢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其次,中美达成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是历史性的突破;第三,重视发展周边关系并提出明确的方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13年走上了各自的领导岗位,全世界都十分关注中国今后的走向,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外交上如何行事,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2013年中国的外交是活跃的,丰富多彩的。中国外交包含四个大方面: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3.
张墨宁 《领导文萃》2014,(4):110-113
正2013年10月24日,中国举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政治局七常委悉数出席,前所未有的高规格意味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政策已经有了微妙的调整。而将要组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也被外界认为,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未来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对东南亚态度差异化  相似文献   

4.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提出积极倡导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是中国为全球安全贡献的独特理念与智慧,也是新形势下中国面向未来构建亚洲安全秩序、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从系统论和区域公共产品视角,深刻理解把握亚洲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对于指导新时期外交工作尤其是周边外交实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听到一些"权威人士"惊呼,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正在"急剧动荡",质疑中国"过度自信"与"强势",以致陷入"亚太困局"和"孤独大国的地位",外交上"处处被动"与"无所作为"。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沿着中国周边走一走,看一看到底是宽广的"阳关道",还是风雨交加的"独木桥"。东北亚,除了需要高度警惕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外,并不存在什么"急剧动荡"。日本右翼也许想放把火,但他们既没有能耐,又没有胆量敢把火  相似文献   

7.
正有关大国外交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何谓大国?当今世界谁又能被列为大国?各大国的外交理念又有哪些实质性的差异?如何看待由这些差异而引发的大国间的外交角逐?当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形象、影响力备受世界关注。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和实质?在为践行我国大国外交服务方面应确立什么样的理念?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任秦宣仁教  相似文献   

8.
"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亚太大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2002年,十六大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确定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一春 《领导文萃》2009,(18):127-131
近年来中国的大国外交搞得有声有色,与西方大国有竞有合,可谓长袖善舞,但在大国关系基本底定的情况下,中国周边的局势反而日趋复杂:在朝鲜半岛,朝鲜在退出“六方会谈”后,正在加紧准备进行新的核试验和远程导弹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提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辈外交发展道路和理论基础上,登高望远,勇于创新,外交开局、布局、格局体现了稳进、周密、宽广的特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新气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战略方面有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观与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1.
薛力 《领导文萃》2015,(5):48-51
近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受到了中国媒体的较多关注。比如,一些媒体认为: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9月初对日本的访问,是在呼应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旨在"遏制与牵制"中国;越南总理阮晋勇10月底访问印度,是为了在印度洋上支持印度,并为在南海问题上抗衡中国而寻找支持力量;即便对菲律宾总统阿基诺9月中旬访问欧洲四国,媒体也突出其欲在南海问题上获取支持的一面。其实,这背后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崛起中的中国,应如何看待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布局     
<正>了解世界必须了解中美。奥巴马总统2014年6月8日在美国西点军校发表了题为《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的著名演讲。这个演讲的背景是美国在全球一系列经济、外交、政治进行退缩,从而导致美国盟友以前在外交上,我们常说大国是关系,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周边是舞台,现在倒过来了,把大国是关系放在了第二位,周边放在了第一位。有句老话说,千金买地万金买邻。我们就是要把邻居做好。  相似文献   

13.
刘毅 《领导文萃》2014,(13):7-22
<正>新世纪初期,全球形势悄然发生剧烈而实质化的变动。新的世界"权力生态"构成要素持续更新,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大国的顺利崛起提出更精致、更严格的要求。如何看待20世纪全球历史遗产?20世纪后50年,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记取?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出现哪些新动向、新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如何顺应形势、在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关键领域(比如高边疆)如何体现创造性、取得先动优势?中国新外交具体可以有哪些进取思路?针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的中国外交,开拓进取,积极有为,以理论和实践创新打造了外交升级版,亮点多,影响大,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向令人敬畏的负责任大国迈出了一大步。一、外交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一)形成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提升了"共赢"的外交地位,把"共赢"作为外交旗帜的新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合作共赢",形成"共赢出安全"思想。强调扩大利益共同点和交会点,认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与各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扩大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16.
外交     
<正>"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主动出击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  相似文献   

17.
粟锋 《领导科学》2020,(6):122-124
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以来,自诩"价值中立"的美国大众传媒受国家观念主导,发挥公共场域媒介作用,采取保持长期感知、跟进显著热点、设定优先顺序的方式对中国5G进行价值导向性报道,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5G事业的负面印象。为了制胜数字外交,捍卫自身权益,我们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公共传播规律的认识,以外交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互动托举数字外交:一是要使公共传播的国家观念具象化,破除中国威胁论的传播陷阱;二是要使大国外交的数字博弈体系化,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日前推出《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吴建民拥有25年驻外经历,被誉为"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回顾了半个世纪外交风雨路,披露了不为人知的外交内幕,坦承外交官的得失心路,详述做大国应有的心态与胸怀。  相似文献   

19.
新视野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新领导集体成员主政以来,内政外交呈现的“新政”气象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肯定、赞赏和拥护。7月14日出版的《中国经营报》发表评论认为,新领导集体的“新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亲民向纵深发展,上升到了“执政为民”的高度。二是注重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三是开放务实,严于治吏,这一点在非典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外交方面,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及其他层面的外交也在全方位推进。报道说,所谓“新政”,指的是处于历史发展新阶段,根据新要求来建设新政府,来适应民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实…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2015年的诸多事件如何对全球安全格局构成冲击?面对这些安全挑战和安全危机,各个大国之间如何相互竞争?又如何维持一定的平衡态势?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领域中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2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