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作人员自杀是个人精神健康问题和工作、生活压力过重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杀以及导致自杀的精神健康问题,对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生产效率造成巨大损失。研究表明,一旦有一名员工自杀,他周围的10~20名员工将产生自杀倾向,同时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尽管不是每件自杀或自杀尝试都可以防止,但如果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能够减少员工自杀的频率。  相似文献   

2.
目前,自杀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自杀率上升了60%,全球每天平均有3000人自杀。几乎在所有国家,自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很多国家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杀率最高。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老年自杀问题也日趋突出,老年人群体已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几年前就已公布并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占所有自杀者比例的36%。据2004年卫生部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3.
自杀     
圆子:我楼下住着一位处长,挺好的一个人,前些天突然自杀了。我非常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自杀呢?湖北武昌吾成吾成:对于自杀,我一直都没想通过———大好生命,为什么要自杀呢?唉!圆子自杀  相似文献   

4.
保险法中自杀免责条款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在实践理赔过程中,被保险人自杀成了保险人免责的挡箭牌,自杀被保险人一律拒之于理赔之门外。从法理上说.被保险人自杀是否一律成为保险人的免责事由以及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自杀应否承担保险责任,本文拟围绕这两个问题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5.
传统自杀学大体有两个基本模式:社会学的与精神医学的。依照涂尔干确立的基本框架,社会学家往往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理解自杀率的增加,精神医学家则喜欢从抑郁症的角度谈论自杀。但对于当代中国的自杀现象,这两个基本模式都不适用。在自杀率比较高的地方,我们看不到社会整合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自杀者并没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人们既不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也不会从抑郁症的角度来理解自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要超越上述两个模式,从问题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08,(23):53-53
据统计,德国每47分钟就发生一起自杀事件,累计起来,一年的自杀事件高达1.1万起。统计还显示,6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率明显上升:每3个自杀者中间就有一人年龄超过了65岁。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自杀现象。这不仅是个案,而且是复杂社会问题的暴露,应该引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警惕。文中对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认真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帮助大学生走出自杀误区的针对性措施。呼唤社会各界切实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关爱合力,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孙轶玮 《金色年华》2007,(11):13-14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只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但在15岁至34岁人群中,自杀则处于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有150万人因家人或朋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有16万小于18岁的孩子因父亲或者母亲自杀而变成单亲家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在全国高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根据保卫处成功制止学生自杀的经验,浅析如何应对高校学生自杀行为及采取相关应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官员自杀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为年底。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酷认为,这可能和年底干部要接受考核、工作压力大有关。此外。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导致了自杀率连年上升。林晶强调,官员也是一般人,再加上工作压力、行为不端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因此出现自杀个案“公众不要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1.
自杀成风的美国警界译编/蒋建平如今,美国警察自杀犹如瘟疫般地在蔓延传播,成为美国社会又一新突起的棘手问题,使原本恶化的社会治安问题更为严重。自杀率急剧上升一天上午,纽约伊利警察署的警官陆续驱车到办公室上班,唯独警官约翰·史蒂文斯未露面。值班员史密斯·...  相似文献   

12.
看到论坛上关于青年人自杀的帖子,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每个人身边或所在的学校都可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看到报道中的大学生自杀是因为压力大,找不到工作,感到无助。我想起了前几年同系的学妹自杀时写下的帖子,她是这么写的:“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夏芒 《金色年华》2007,(9):13-14
“我想自杀。”一个男声开口就这么说。这是我做咨询员以来,求助者开门见山谈自杀的第一例。我心惊了一下,但很快意识到可能是发生了什么,让他难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杨眉 《金色年华》2007,(10):10-11
2007年9月10日,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贯穿终生的自杀预防”。 从今年5月8日到16日,短短9天时间,仅在北京市范围内,就有5名在校大学生相缝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 对于身处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成长中遇到的彷徨、困惑如何排解?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又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寻找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布里吉德:当新生儿被看做“污染者”,死亡被描述为“有尊严的行为”时,有些年轻人不珍惜生命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自杀很容易让人们感到担忧。我们发现年轻人自虐性的主动结束生命特别让人忧心。自杀对我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因为英国人到现在仍然在超市和酒馆的闲聊中谈到“布里吉德自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死难觅     
在报纸上刊登自杀消息,通常是不允许的。然而,我这里要谈的是本人的自杀问题。希望执法如山的检察官高抬贵手,不仅准予见报,而且还能为社会少了我这个包袱而感到宽慰。  相似文献   

17.
正道 《老年世界》2011,(15):19-21
在浙江永康,有位叫陈岚的八旬老人,他精通电脑,在博客上写下七十多万字的励志文章,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励志爷爷”。当他了解到网络上居然有许多自杀QQ群,一些不良QQ群主利用网友的灰色情绪,出售毒药帮助他人自杀牟取不义之财后,不禁义愤填膺。随后,他化名潜入自杀QQ群,痛揭黑心群主的骗人彼俩,通过各种途径劝说欲轻生者,一年来,他成功挽救四十多名轻生青年——  相似文献   

18.
苏子后  钟声 《女性天地》2008,(10):30-31
2008年7月3日凌晨2时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收治了一位割颈动脉自杀的患者。令医生惊讶的是,这名不满11岁的女童,上月初也曾因割脉自杀被送来抢救!  相似文献   

19.
《中外书摘》2014,(12):36-38
一2002年,客居中国近二十年的加拿大医生费力鹏(michael phillips)和他的中国同事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中国自杀率:1995—1999》一文,正式向世界公布,中国的自杀率已达十万分之二十三(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中国一夜之间变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年年底,费力鹏大夫又在回龙观医院主持成立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肖保根 《职业》2010,(7):29-29
富土康的“N连跳”,让如何预防员工自杀的议题摆上了企业的日程。在这方面,“过来人”——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发展初期也走过弯路,在预防员工自杀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有些好的预防措施,很值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好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