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论、历史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曾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对此究竟应当如何具体理解,特别是对认识论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他和马克思只是作过一些原则的说明和提示,而未能给予系统的阐发。在他们之后,特别是在近年来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中,虽然时有人注意到这一问题,但也未见有详细的论述;更多的人则是把它们视为各自独立的部分,并不大注重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这样,由于不少人对认识论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未能正确把握,就影响到对认识论和历史观乃至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解。因此,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观的内在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很有  相似文献   

2.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核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的。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确立了实践标准。“推广论”割裂了认识论与历史观、实践论和认识论的统一。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标准理论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天人”问题的含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问题有广狭二义。广义地说,“天人”即宇宙、人生,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结构,可区分为天道(自然观)、人道(人生观与社会历史观)和知天人之道(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三大部分。狭义地说,“天人”指“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其具体含义,大体可析而为三: 其一、宇宙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又包括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即人生意义问题,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是以科学哲学著称于世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较合理的社会”即“开放社会”,并系统地阐述了改良主义历史观。他认为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并非远离政治的,恰恰相反,不论自觉不自觉,认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是相互影响的,并声称他的认识论观点和他的改良主义历史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渐进改良”的历史观在波普看来,“开放社会”比之“封闭社会”是…  相似文献   

5.
论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自古于今延绵不息。它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忧患意识,作为集各种痛苦与焦虑情绪为一体的情感状况,与心理学相联系;作为支配人们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的一种动机类型,与伦理学相联系;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广泛地表现于各种意识形式之中并构成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与认识论和历史观相联系。本文拟将忧患意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心理范畴作粗浅的分析。忧患意识的形成和普遍存在的根据忧患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和认识论以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则是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这种差异又主要表现为对人性、道德与科学技术的不同执着和追求。中国的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相对来说更重以人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领域,而对人文领域以外(如自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领域以外的自然界实际上也常常被包括在人文领域中)的问题则相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高张人文主义旗帜。在这里,“人文的”是与“自然的”而不是与“神学的”相对应而  相似文献   

7.
与将“形”“声”“味”分别理解与规定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形”“知声”“知味”依次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三者对象不同,认识方法也各异,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认识论的完整形态.当“知味”最终取代“知形”“知声”而被当作中国古典认识论的主导形式,这也从思维方法上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特性.在当代语境下,“知味”说获得再生时机.它不仅丰富了当代认识论,而且为我们克服世界的图像化,回归具体的存在提供了厚实的认识论保障.  相似文献   

8.
傅小凡 《东南学术》2002,(4):117-124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统一的趋势.虽然,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其成果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但是在理论自身的发展的进程中,二者却陷入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并且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 历史主客体理论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当主客体关系的讨论从认识论进到历史观时,遇到了以下两对范畴在科学历史观上的地位的不同理解,即历史的主客体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社会基本问题在建构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地位问题。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应重视从物的力面的理解,因此,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最高范畴的重要地位。另一种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实践论》与《矛盾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辩证法,《实践论》主要讨论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矛盾论》则主要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两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都是世界观与历史观、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整体解读《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内容和联系,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两论"通过对世界存在本质的把握所体现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实践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应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二是应以继承与发展的辩证态度对待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三是立足于具体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去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具有近代历史观的启蒙意义;其“先天之性,天成也。后天之性,习成之”的人与人之身心关系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突出了“习成”对“天成”的实践作用,但它并未超越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1) 我们的哲学所讲的“实践”,在认识论上,是指与人类个体群体的“知”相对应的“行”;在历史观意义上,则是指人类个体群体的生产(劳动)行为及其所决定的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阶级斗争、科学活动、艺术创作等等。实践具有多层结构。它在宏观上展现为人类群体的生产行为及一切社会行为;在微观上呈显为人类个体的“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历史观。邓小平历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 ,“生产力决定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特色道路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人民主体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 ;“历史辩证法”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灵魂 ;“历史评价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中国哲学史》在论述古代认识论的时候,大多从孔子开始,或者论述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或者论述孔子与伦理相统一的认识论,这虽然未明确断定孔子的学说就是中国认识论的开端,但实际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这种观点把认识论的起源问题局限在现存的文本范围,把最早的认识论限定在理论化的形态,不利于正确地认识中国认识论的本原。人类思想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体现思想成果的形式也有一个从非文本到文本、从非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这对于研究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I0001-I0008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新农村——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刘国光(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力戒四种倾向陈永昌(1.4)论科学发展观金增林(1.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章国锋(1.12)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董学文(1.18)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马驰(1.22)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保持稳定、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陈学明(2.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内在有机联系看科学发展观刘奔(2.7)“中体西用”的当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黄力之(2.11)…  相似文献   

16.
“物我双会”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命题,肇始于南朝,极盛于清代,它不仅有其理论演变的逻辑进程,而且有其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以“虚静”为特点的哲学认识论和以“比德”为特点的审美观照传统,道家兼合“无欲”、“有欲”的观“道”方式,佛家圆融“真”、“俗”二谛的“中观”思想,无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美学命题又因与现代“发生认识论”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而至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特别注意,着重强调什么,这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在古代就开始萌芽,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认识论,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手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成为马克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中心并不是认识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的,就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目标,深入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是他们理论活动的重点。正如列宁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86页)他们在探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就同时涉及到了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客体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少哲学论著来看,许多作者论述哲学基本问题都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列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的文章则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概括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社会历史观的一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圣经”,而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正> 孙中山对知、行关系作过许多论述,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认识论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二元论”两种意见的争论。笔者持前一种见解,本文仅就关系到孙中山的认识论性质的几个问题,略述管见。一、关于“知”和“智”“知”和“智”是孙中山“知行说”中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及其不同含义,是判定孙中山认识论的性质的一个关键。由“知难行易”的“十证”可见,孙中山所说的“知”,是指科学的知。它包括卫生学、生理学、经济学、语言学、逻辑学、建筑学、造船学、电学、化学、地质学、动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