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文化名片的研究和确认使民族文化特征的把握有了具体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月六是布依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过小年"之称.其起源与布依族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元素.将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相同名称节日相比较,同时与布依族内部其他文化事象作比较可以看出,布依族六月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本民族中的流行具有普遍性,并具有很高认同度,在外界的知名度很高,具有担当布依族文化名片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二百一十二万。据史学家考证:她“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一→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因布依族自称“布越”、“布夷”、“布依”等,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经本民族内部协商,后经国务院批准,才统一定名为“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南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其次贵州东南部和西部以及四川、云南也有少部分布依族人散居。布依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不少书籍是认识汉文的布依族人用汉字拼写而成。由于大部分是音译、难解其中之意,因而很多文化遗产仍靠口头文学的形式保存下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古歌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她传承了布依族历史,寄托着布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在传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先民们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古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生命的整化观——思维的整化意识普遍存在于原始人的头脑中,并规范着原始人的所有文化活动,而且在程序上越是原始便越是整化。还认为,所有异类同体神话及图型都反映着初民的反“排中律”的整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曾钰诚 《天府新论》2016,(6):148-153
影响乡村建筑生成及演变的主要因素并非少数民族村民对居住和使用空间的追求,而是乡村社会文化变迁。黔西南布依族石头寨村建筑从“匠心独具”到“千村一面”,再到“自厝同异”的变迁脉络,深刻反映出当前传统和现代建筑背后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其中,不仅牵涉布依族石头寨村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断裂,暗含地方政府及布依族村民多元力量的互动及博弈,还关乎在旅游开发背景下以布依族石头寨村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协商交流平台、呼吁新乡贤回归、将特质保护区与村民居住区切分建设等,化解以布依族石头寨村建筑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危机的应对之策,寻求各方矛盾的调适。  相似文献   

6.
清华洞     
《中文信息》2007,(9):65-65
清华洞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南3公里的昆畹公路南侧,被称作“滇西第一洞”,属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大溶洞。洞东向,宽80余米,高30余米,深数百米。洞中右侧顶穹正中,仰视有亮光通山顶,称“碟大天”石孔。清华洞又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曾在洞口出土过梯形石斧、长条形石月、陶纺轮、陶罐等大量文物。  相似文献   

7.
论诗的象征     
<正> 象征,本来是“自然的人化”的一种形式。在历史的最初年代里,原始人不把自己和自然分开,他们常常把自然力量加以人格化。原始人认为,人类除了肉体之外,还有不死的灵魂,其他自然物也是如此。这种“万物有灵”论的思想,导致了图腾崇拜的产生。图腾崇拜的对象,大都是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在原始人的心目,这些被崇拜的自然物,实际上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例如,古埃及人以鹰为图腾,把鹰看成是神鹰,认为它是一种保护神。  相似文献   

8.
《中文信息》2007,(9):20-23
薄荷片推荐:善卷洞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称为世界三大奇洞.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这里有著名的英台修读地.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流传已久的凄美传说梁祝化蝶就在此地发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约二百万,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自治州、兴义地区、安顺地区和贵阳市。此外,毕节地区、六盘水地区、黔东南自治州也有一些布依族居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布依族人民以自  相似文献   

10.
阴山以南地区在很早就有猿人和古人类活动、生息和繁衍,而“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称的最早者。新石器时代有西戎、华夏及东夷族迁入,土著氏部落的成份复杂起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在西辽河上游和黄河流域发现的较多。东周以前,内蒙古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1.
在长达六七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区文化就有许多不同,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说:“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①西北,这个同高山、大川、“边陲”、“荒漠”、“胡汉杂处”等自然和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地区,自远古时代起,就以黄河、黄土高原为依托,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单位和地域文化;至秦汉之后,又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而显示了它与内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西北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曾起过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丧葬宗教祭典“大竹图腾崇拜”和“用牛祭祖”,其礼与古代中原“太牢祭祖”文化一致.祭典由布摩诵读《摩经》超度逝世者灵魂通过“大竹图腾”升上“天堂仙界”.其认为“人生源于祖先,死后升天是归到先逝祖先身旁”的宗教观念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恋祖心理.天堂仙界的“宝平地”、“大田”、“宽田”、“层层丘田”、“粽粑”、“笋片”、“吃酒”、“娶媳嫁女”等语言描述,是理想中的布依族古代农业社会的曲折反映.祭期之内,乡邻无偿相帮,热情待客,体现了布依族特别重视孝道和崇尚礼仪,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3.
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区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布于滇南、黔东南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等相连地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那”字地名所分布的上述日域,正是壮侗语族壮泰语文诸族—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依族、岱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等民族的家园.而“那”牢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亦即是自古壮族及其先民西瓯、骆越部族聚居的腹心地带.这种独特的地名景观及其分布格…  相似文献   

14.
绪论布依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艺术。他们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布依族有着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和相当数量的书面文学作品,它们忠实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斗争的历史面貌。其中不少作品,经过布依族人民多少世纪的集体琢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恰如其份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习俗仍然是法的重要渊源之一。布依族的婚俗和性禁忌与该民族的习惯法融合而生。其婚姻习俗是布依族文化的集中反映;而性禁忌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其中也有许多积极因素。国家在法制建设尤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于民族习惯法应兼采包容与批评的态度,吸取其内在合理的价值,在民族地区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四川是中华大地上一块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万。自古以来,汉族、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布依族等15个民族就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丰富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7.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一部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原始人创造的原始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揭开人类认识自身之谜的始端和契机.而在原始文化,巫术、图腾、艺术、神话等诸现象中,唯独神话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都最为复杂,它不仅与人类以后的文化及发展有着最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对人的反映也最为集中和突出.特别是在文字还没有进入人类文化圈之前,原始人是依靠神话这种工具和手段,记叙和表现着自己和自己的历史.本文试通过探析原始神话现象,揭示其所表现的人的哲学,以期能从另外一个新视角,对原始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大旅行”是近代英国国外旅行文化发展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大旅行”的发展是欧洲文化关系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及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旅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某些场所或地区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成为英国旅游客源来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大旅行”在目的地、路线的空间分布及旅行活动的季节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高登荣变迁是所有文化的先生之一。文化变迁也是当令世界各地中的普启蒙现象.本文变为云南省罗平县八大河村这一布依族守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等方面都经历了或正在经或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在变迁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速度要比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致窦隐夫》的信(1934年11月1日)中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这就因为诗歌本来就是一种音乐文学。 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同时诞生的孪生姊妹,它们都是原始人劳动生活的产物。《淮南子·道应训》中对举重劝力之歌的记载,鲁迅《门外文谈》中关于“杭育杭育派”的论述,都生动地说明了诗与乐都是伴随着原始人的劳动节奏出现的。从其最初的源头,它们就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杭育”、“邪许”这种劳动呼声是有节奏的,是抒情的,是最早的诗,也同时是最早的歌。《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原始歌舞的情形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