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謇 《北方论丛》2007,(4):141-144
马克思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包含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成分,也包含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元素。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异同,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综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诺思与马克思都十分重视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通过对权利制度以及相关的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分析,分别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法律逻辑机理。比较分析他们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借鉴诺思制度理论的合理因素,充分认识和发挥法律机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诺思国家起源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学术探索》2004,2(2):74-78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思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对农业起源和古典国家的兴起与衰落等问题的研究中,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起源理论。作者分析了诺思国家起源理论的得失,并且回应诺思对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的有关批评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知识制度”互动原理与中国渐进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制度与知识:经济增长的两大源泉诺思在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制度分析的三大基石,进一步分析诺思的逻辑,不难发现,诺思对制度的重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知识的重要性之上的,他提到了达·芬奇的手稿,其中包含了非...  相似文献   

5.
对诺思制度理论的中国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诺思制度理论的中国修正陈岩不同的制度内涵诺思界定了制度的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关于非正式约束,诺思认为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禁忌与传统。关于正式约束,诺思认为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终到确定约束的单个合约。正式约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朝向经济事实本身”的“复杂性理论”,诺思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是“知识规则论”。知识与规则的实践互动,“知识—规则”与人口、资源、技术、资本的多层次“解释学循环”,构成诺思理解经济现象的核心框架。从“知识规则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诺思制度经济学的本质、特点、创新之处及其“潜在可驳性”。诺思制度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建构主义的。在哈耶克“自由秩序理论”语境下,建构主义有其“潜在可驳性”。在经济哲学视野中,以经济绩效为目标的诺思制度经济学,可能适用诺思自身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评价——“已经将一个基本矛盾铸入其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7.
"诺思第二悖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却不多。本文在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一系列的前提和假设,应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研究制度变迁的发生,并比较制度变迁发生前后的交易费用,最终破解了"诺思第二悖论"。此外,本文还就学术界对"诺思第二悖论"的其他解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诺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应和体制转轨的现实诉求,国内学者尝试构建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并沿四大主线展开:一是系统比较及认知深化;二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据;三是理论批判及回应诘同;四是理论建构及指引实践.这一研究从历史唯物主叉出发,系统地剖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理论地位,也很少谈及制度变迁的社会价值倾向.因此,原有的理论体系应在一个广义的视角下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9.
诺思在晚年和他的合作者们创新地提出了“自然国”理论,并且将之作为他们分析暴力与社会秩序的一个工具。重新审读诺思的这一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自然国对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的历史不无裨益,特别是对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中国乡村宗族的理解有着一定价值。诺思“自然国”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支配联盟、制度与权利限制秩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乡村宗族何以成为乡村社会的“正式治理者”以及宗族运用怎样的手段维持乡村社会的基本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西方重要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贡献是对制度以及对制度创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诺思则把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使制度创新理论更加完善。对诺思的制度创新理论加以研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论证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机制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的贡献最大。对诺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学术界已经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但笔者认为 ,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诺思“制度决定论”经济增长观缺乏全面的评价 ;二是对诺思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尚不够全面 ,如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途径是什么 ?本文就诺思经济增长理论中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评述。一、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 ,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诺思和青木昌彦对制度理解的角度各异,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要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一种经济制度,将他们三者的视角结合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对北欧四国独特的经济制度安排,即"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是经济制度的一种成功范式,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科斯到诺思看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陆志明黄文中王志波新制度经济学最早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它是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的经济学流派。该流派吸取了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制度的起源、创新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有别于加尔布雷思为首的制度经济...  相似文献   

14.
诺思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自七十年代初以来,他一直寻求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诺思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于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这本著作中。在该书中他否定了偶然的生产力变革和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自史前经济生活至现代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提出了他的三位一体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认为: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持续的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的一系列制度构…  相似文献   

15.
袁庆明 《天府新论》2001,46(6):18-22
对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决定论",即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和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笔者认为,对这两种"制度决定论"应该分别加以评述,才能对诺思的"制度决定论"作出全面、清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诺思的《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经济在整个历史时期的结构和绩效进行了考查。在该书中,诺思探讨了经济的深层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  相似文献   

17.
论学习与制度变迁--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种新的变化主要在于他加强了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重点考察认知与制度的关系,并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在他的制度变迁动态理论中,学习处于中心地位。学习机制的引入,使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增加了新内容:新的经济学行为假设;人类的学习过程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轨迹;路径依赖从认知层面,经制度层面,到达经济层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关注制度生发中的经验分析方法,试图探寻制度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探讨制度生发经验分析的哲学根源,而后分析诺思和哈耶克制度分析的思想路径,以期发现制度经验分析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进路。由于制度问题牵涉因素众多复杂,在对有关公理假设扬弃的基础上,制度生发应采取经验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诠释与综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是,一是科斯、诺思等人的交易成本方法,二是布坎南、托利森和图洛克等人提出的寻租方法,三是曼柯尔·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交易成本模型提出了一种基础的制度理论,寻租模型和分利集团模型提供了关于无效率的体系实际运行状况的认真细致的分析.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构建对多元性国家的分析提供一个全面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第一,以交易成本理论作为一般理论基础,并综合寻租模型和奥尔森模型.第二,以国家统治者的两个目标通常不一致为切入点,在构建这个框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和解决可信承诺问题.第三,以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研究的重点.总之,要从多层次来研究制度的起源及其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马克思名言的启示当世界工业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不久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先生就精辟地分析了一种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新的教育制度。他说:“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