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背景,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关系处理方面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重视践行、推崇和谐的特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承离不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同一性,其共同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0):119-121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演化的结晶,其对社会及人格理想的追求,对整体及和谐统一的强调,均与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要求相符,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出突出生命力。本文立足现代视角,针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解读,同时对其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8):140-145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的极端化,由此所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灾难、人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紧张冲突、信仰失落等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而中国传统人文关怀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理论体系中所彰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崇尚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的群己和谐、人与己的身心和谐的思想主张,无疑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和光同尘"与"心斋":老庄身心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倡导"和光"以达"玄同"之境,通过创造开放心态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光同尘",实际上是通向人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庄子提倡"心斋"、"以明"、"坐忘"以达到"乐物之通"的和谐状态."心斋"、"以明"、"坐忘"是庄子心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身心和谐思想完满的描写."心斋"从修养论、"以明"是从认识论、"坐忘"从人生境界论共同提出了对心灵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要求.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生命价值观上,两位先秦道家能够充分关注儒家所忽视的生命的个体价值,对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也恰恰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研究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有助于人们自己行为的调整和个体性格的陶冶,对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亚伟 《社科纵横》2008,23(6):11-14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又开始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谐、体会和谐、构建和谐、共享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来论证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11):91-93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现代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价值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身心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现代人际关系需坚持"和为贵"价值取向、以"先义后利"的和谐道德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9.
正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创建于1994年,是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学校传承、深化中华龙文化精髓,以小龙人文化教育为特色,以开放、融合的姿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始终坚持"多元和谐、优质共赢"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有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圆"中国梦",铸"中华魂",形成了"‘小龙人'励童志"德育品牌,被评选为第五批"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  相似文献   

10.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徐 《学术交流》2006,(10):96-99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劳动异质性,以往经济学的“同质化认知模式”难以应对,需要树立新的“异质化的认知模式”。劳动异质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自然性、社会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劳动异质性。人类世界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与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核心是劳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现劳动和谐是研究劳动异质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人天价值观”的历史进路和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生岐  董华 《唐都学刊》2011,27(5):43-46
"人天价值观念"是现当代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主流性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历史过程。而当代被人们看好的"天人合一"式的人天价值观念,就是历史上形成的人天价值观念发展的最新形态。在科学发展观成为主导性话语的现阶段,在以人为本价值诉求成为主导性诉求的当下,弘扬陕西省人民"DNA管理文化"中所蕴涵的"性命天道价值观念",对于目前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表现各类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性别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作者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问题的途径时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爱与和谐相融的思想意识,这种和谐思想意识对世界各民族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谐兼容的世界家园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与"人类生存困境"直接联系在一起。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予以了高度重视,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中国的原始"天人合一"思想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都陷入了误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作为解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路径已得到证实,是走出理论研究误区的哲学支点。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才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扈倩 《创新》2007,1(5):125-12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望州南精神体现出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学习望州南精神,就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在全社会积极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构建先进文化的"和谐"社会风尚,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构建和谐南宁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单培勇 《创新》2007,1(3):63-66
人对自身力量的个性特征最均衡培养,是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目的。由此,提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概念,其核心内容是:素质结构与分布,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并产生自我均衡发展效应的良好态势;具有主动性与自为性、整体效应性和发展性、历史文化继承性和时代政治性及协调性和非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和谐性素质结构的同时,强调提高国民对和谐素质观念内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宋一 《创新》2008,2(3)
奥运会包含了强烈的生命伦理精神与社会伦理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角度,对奥运会进行了新理解,是奥运会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彰显了和谐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会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突出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当前,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广 《学术交流》2005,19(8):14-17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