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任何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人类总存在着认知上的局限,即存在着认识上的缺陷、失误和空白。 对苗族信仰而言,正是对人的认知局限、对自然的认识局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局限为信仰的产生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以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突出标志,现代人的生活以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为主导方向,这使得人类的存在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局限也恰好就蕴藏其中。没有物质的文明化过渡,固然就没有文明和人生的健全,但是只有物质过程的文明化,没有精神世界的文明化,也不能充分证明人类的尊严与崇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明的健全与完善。应该说,精神世界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趣,才是文明至达完善境界的特有标志,所以,人的素质问题、民族素质高低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人类教育发展的根基。本文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原始初民教育状况,认为人类教育的起源,不但是以劳动、思维和语言为基本条件,而且是以生物学与社会学为前提的,最初是以“生存”为最终目的的。同时指出,这种以维系生存为目的的技艺的和文化规范的传授,使人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功能性法则,是今天教育理应继承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研究和人生的研究历来都是人类社会的研究主题。在以往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人类思维的局限、人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因而人的问题、人生问题往往被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掩盖。作者认为人的科学是并列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并详细论证了人生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人生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律和内容,人生科学产生的必然和人生科学研究的价值,初步提出了人生科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具有一致性,判断文明形态演进的依据在于生产方式的发展状态。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看,实践的发展决定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人类实践的高度,是人类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从人类文明秩序的形成看,人类文明秩序既不由先验理性所设计,也不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自然演化,而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蕴含着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以对“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为内驱动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追求平衡和充分,在生产关系的构建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力求以生产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探索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民主形式,克服了西方简单票决民主的诸多局限,基于全过程逻辑重塑民主,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民主,并且通过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而使人类民主意识、民主制度、民主过程等赋予了新的内涵,丰富了人类政治意识文明体系、政治制度文明体系、政治行为文明体系,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新征程中,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优化民主实践、完善民主理论、坚定民主自信,经由改革创新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生机和活力,创造政治文明新形态,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社会性维度的延展和外化体现为人类在历史中始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共同体以其与人的密切联系而成为哲学的聚焦点。西方哲学从伦理、信仰、先验理性多维度的探讨中,形成了城邦共同体、信仰共同体、契约共同体、先验理性共同体、爱的共同体等主要共同体思想。传统共同体思想的共性都是以抽象的、直观的形式来把握共同体,把对共同体的认识引入到抽象的领域。马克思通过批判传统共同体思想的抽象性局限,以实践的方式指明社会关系是维系共同生活的根本纽带,走向自由人的联合是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从而在共同体的生成前提与基础、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上开启了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大文化模式。首先,神性文化模式,它以农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幼稚与蒙昧,人对自然、社会的依赖,及理智、价值、情感的混融合一;其次,机械文化模式,以工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进步与扩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与分裂,及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分裂,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必然性,同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人类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化模式,以系统、生态存在论为基本思维范式,确认人类肉身存在的脆弱与局限,正确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表现为科学的反思与成熟,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异相依,理智、价值、情感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使自然与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但对和谐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哲学将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以还原论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造成了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根本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强调人与世界的内在统一,将和谐理解为对人类生命局限的不断超越以及生命境界的澄明,从而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新向度,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我们应当深刻反思、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戴维·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者,他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的社会、全民共享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倡建立以人类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但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仍然无法摆脱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的局限,具有空想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技术所涉及到的是对大自然的最杰出成果———生命的变革,它使得人的自然身体在难以想象的程度上变成了可以通过技术加以支配的东西。它对人面目全非的改造,使人本身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人类在似乎获得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的同时, 有丧失自己类本质、导致生命客体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家政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起源于18世纪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然而,现代家政学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其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其学科名称为:生活科学、生活环境学、人间环境科学、人间科学等或仍然沿用家政学这一名称。其研究对象已由当初单纯研究“家政”,发展为研究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其研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现代家政学以“国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国民健康”、“国民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福祉”等为其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生活哲学、生活艺术等于一体,已形成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科学。并展示出崭新的学科内涵和生活哲学理念。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家政学被公认为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科技带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却又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窒息了人们的怀疑和创造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积极思考科技异化的成因并寻求解决和抑制科技异化、确保科技安全的思路与方法,澄清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彰显科技内涵的伦理价值、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加速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也有助于完善国家现代安全文化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科学发展的互动是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具有全球性、长远性、组织性、系统性的特点.实现互动的基本途径是坚持科学服务于生活;加强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立法,规范互动行为;构建互动"转换体",协调科技与人的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两大科学相互融合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常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出分合相间的趋势,现代两大科学的融合趋势是在近代科学门类大分化基础上更高级别的大融合.这种融合的必然性是由以人为中心的两大关系的基本联系、两大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决定的.这种趋势要求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素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危机并非来源于科学技术,而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非健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科技作用的异化,只有改变人类非健康的生存方式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