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3.
休谟拒绝上帝、纯粹理性、物质实体作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础,也否认有抽象观念存在,从而拒绝一般原理和规律成为他的经验论的基石,标明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反对,这些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基础的清算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休谟在经验论中对理性的拒绝及对信念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发现,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理性的全方位的批判和对非理性主义成分的开掘,又有着极端的相似性;休谟经验论的人性基础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哲学的生存哲学转向和日常生活转向不谋而合.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神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角度 ,研究和分析休谟哲学思想中的知性论 ,特别是他的观念理论和信念学说。本文认为 ,休谟哲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的意义就在于休谟第一次开始了摧毁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工作 ,将哲学带到了主体性的领域 ,第一个开始了为哲学寻求科学基础的工作。他彻底的心理主义思想 ,尽管具有相对主义这样的严重缺陷 ,但是 ,它毕竟为今后的西方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和基础 ,因而休谟哲学同现当代西方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 ,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 ,仅仅将休谟这样伟大的哲学家视为经验主义者 ,从而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认定为认识论 ,是很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正>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的科学”,即以研究人性的基本理论作为哲学的根本课题。在他看来,一切科学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都以解释人性为依归,“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①他认为,如果说哲学是人性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具体科学则是人性科学的贯彻和运用。休谟的这一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现人、颂扬人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然而,休谟的这一思想却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从而也难以说明休谟思想的全貌。本文以休谟的主要代表作《人性论》为基本依据,试图就他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对人性理论的贯彻作为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休谟理性观的探讨不能忽视休谟哲学的人性前提,否则我们就难以准确把握休谟式主体理性的特色、要旨及其问题之所在。休谟通过对理性的人性奠基与改造,理性与传统的"本体-神学"脱钩而得以彻底主观化(心理化)和世俗化(工具化)。理性不再染指知觉外的客观或超验领域而仅有知觉世界内的使用权能。在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这样的理性无疑是消极的;但从世俗认知与实践的角度看,休谟的理性却有着积极的启蒙人学价值。人性化的理性也有着它的根本缺陷,后启蒙时代的人性危机无疑拓宽了我们检视休谟理性观的批判视野。  相似文献   

8.
休谟哲学坚定地贯彻了经验原则与怀疑原则,最为显著的是他立足于习惯、情感、信念等人的自然本性来怀疑理性的权威,探求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习惯在休谟的人性哲学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概念,对于整个休谟认识论思想的构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休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习惯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呈现出感性特性,并且在因果推断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因果推断具有可然性而非绝对必然性,这就将感性情感推到了首要地位,凸显了一条感性经验推断路线。  相似文献   

9.
因果推断理论是休谟整套人性认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休谟对因果推断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并指出因果推断是人们在"物象恒常会合"基础上的习惯性联想。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给予了解释,即必然性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休谟认为因果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可然性推断,这也正是人的认知限度和认知过程的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11.
麦金太尔认为,休谟的同情是一种“哲学虚构”,因此他的正义理论的建构是失败的。文章在麦金太尔对休谟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来解读休谟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2.
近代哲学对科学知识确定性的辩护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哲学是在接受科学知识具有确定性这一前提下寻求为科学知识确定性辩护的。经验论以感觉经验为原则并坚决地贯彻这一原则 ,不但没有达到辩护的目的 ,反而导致休谟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从理性的“自明”性和推理即理性自身寻求为科学知识确定性辩护 ,也遇到无法克服的困境 ;二者的发展 ,越到后来越对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持更多的怀疑 ,更多地接受经验知识的偶然性。康德哲学的主题也是为科学知识的确实可靠性辩护 ,但他的辩护是牵强的并导致“物自体”的不可知和“二律背反”。黑格尔在批判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基础上 ,第一次明确阐述了认识是主客体的双向互动的观点 ,为后来知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这是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的现实要求,而明确人文教育内涵又是人文教育实践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休谟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的行为:从必然性与自由的关系探讨了人类行为发生的性质问题;从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探讨了人类行为发生的动因问题;从道德感与理性的关系探讨了人类行为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休谟的行为理论是人们探索人类行为之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不仅对休谟哲学的渊源、实质、特征和学术个性有深入的理解,而且把“休谟问题”引入历史学、伦理学特别是文学研究之中。更可贵的是,他将休谟的“自我”说融入自己所概括的“破我”说,揭示出“破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进而为其“打通”说给出学理上的根据。因而,青年钱钟书的学术研究的哲学倾向已打上了某种休谟哲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层面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是为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寻求正当的产权基础。洛克财产权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虚拟的,其内容也与传统知识自身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存在诸多不合;而休谟财产权理论却以其对确立财产权的原因、如何确立财产权以及如何确保财产权的稳定3个问题的回答满足了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之正当性的要求,成为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产权基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解析了近代唯理主义堕陷为极权主义的逻辑过程 ,阐述了休谟认识论与因果哲学背后的自由主义内涵 ,以及 2 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与休谟哲学的直接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产生分野与对立的根源,提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的前提是正视科技进步与人文发展的现实对立,在克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观念互启、方法借用和学科整合等途径和方式,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当然人类自觉到这种辩证本性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休谟的怀疑论对促成人们的自觉起了重大作用,黑格尔在发扬康德关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自觉的辩证法理论,不过他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有”,片面夸大了理性范畴的作用。但对其唯物主义的改造,长期没有实现。马克思试图把它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