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十分重视儒学教育,但因为没有给儒士以崇高的地位,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东魏北齐的官学呈现出衰败的气象。与此相反,这一时期的私学和士族家庭教育格外兴盛。官学和私学以儒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士族对子孙的教育多以文学为主,也夹杂史学和儒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私学的产生与对私学概念的界定是密切相关的。无论孔子是否是私学的首创者,其主持的活动是春秋时期最大的私学活动,因此,私学的发展历史,一般以孔子私学为首要标志。先秦时期的私学,主要以儒、墨显学为代表,孔子的儒家私学与墨子的墨家私学在教育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汇聚而成先秦时期私学发展的几个特点,对后世私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官学处于衰败之中.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几乎为私学所取代,私学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但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差异,五代十国的私学发展也很不平衡,私学发展主要在南方地区.通过五代十国私学的介绍,旨在揭示其在教育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贾东荣 《东方论坛》2007,1(5):87-93
春秋末期,山东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严格意义的私学--孔子儒学.此后一直到魏晋,山东地区在中国私学和整个教育事业中一直占据着领先和中心的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山东地区之所以成为私学发源地,一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转型这一大环境的要求,二是山东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是当时唯一保存完好的周文化教育中心,三是孔子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才优势、私学传统、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政治支持则保证了山东地区在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仍然维持着全国私学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洗礼、积淀和互补融合,凝结成中华民族精神。古代两千多年的私学教育有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现代民办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文化中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因素,塑造学生修己爱人,乐观、奋斗,正视科技的文化人格。这是广东白云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结论。为此该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主题的多种活动,成立白云儒学堂,有计划举办白云传统文化文化大讲堂,积极支持传统文化文化的实用性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素质教育和以党建为特色的思想教育,以”2+1”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构成人才培养之“白云模式”。  相似文献   

6.
礼经的文化教育论是礼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思想不仅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相统一的培养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模式,并进而刺激了中国私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学、私学、社会教化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格局,使文化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对中国的政治及文化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教育家孔予兴办私学,在招生对象、教育方法、学习方法诸方面十分注重个性培养、以其身体力行树立了一个教育家的千古风范,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在开展私学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则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特别是孔子一贯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问题,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绛帐之学与中国文化宗明华中国古代自孔子创办私学,绛帐精舍遍及中华,此后私学传统一直延续不断。到两宋之际又出现了书院。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学,应视为私学发展的高级阶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等私学”。如果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私学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私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学在民间、尊师重教、兴学办学等一系列优良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私学,以及现当代私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中国私学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许多与现代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闪光点,如独立办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相互融汇,兼容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从而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国私学教育体制进行反思,指出,中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与国家制度现代化并行共生,没有国家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私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科举发展至唐,导致了中国文化分层格局的大改观.开元天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进,崇尚进士与重文之风蔚然兴起,文化下移成为社会嬗变的一大亮点.私学炽盛,教育向民间推进的趋势加强,文学深入寻常百姓之家、文化受众的扩大,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下移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知识传授和创新为手段,以人类和谐进步为目标的伟大而特殊的实践活动。中国教育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积淀了中国传统教育深厚的哲学文化特质。中国教育传统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将君子人格培育作为根本目标、将道德教育置于核心地位以及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背景使得中国教育价值的建构面临新挑战,为此应将人格培育作为实现当代教育价值的核心选择,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力、影响力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注重以知行合一、兼济天下的教育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经学昌盛和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奠基的汉代,因以经治国和通经致用的需要,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经学还以其激烈的内部纷争和独特的传授方式,影响了私学教育。经学不仅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发展,而且使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风和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私学历时近三千年,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具有的特点,私学对传承我国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私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古代私学管理产生的原因、特点,从而探索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书院是古代私学发展的顶峰。在朱熹、张栻等一代宗师的倡导下,宋代私学针对官学谋利求禄的教育目的,提出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针对僵化而失却创新精神的官方学术,坚持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以灵活多样的筹资渠道,谋求自身发展。这都给当代民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同治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趋势越发明显。在这一时期,广州教育出现改革与创新齐头并进的势头:以学海堂、菊坡精舍为代表,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良,促进了东塾学派的形成;广州同文馆的创办,推动了区域翻译事业和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博济医校为代表的创新型西式学校,开创了西式教育模式在广州的正式规范化对接。鲜明的时代特征促进了粤地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6.
明治时期是日本国民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时期。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明治初年到明治20年代初,这一时期伴随着启蒙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欧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使日本传统伦理体系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指的是明治20年代,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对欧化主义风潮加以反思的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国粹主义为表现试图向主流社会伦理思潮复归。第三阶段指的是明治30年代,这一时期《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刘秀生中国传统文化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这一时期,中国各种文化流派已经形成,并对后世文化产生制约性影响,而成为影响中国长达2千余年的文化渊源,中国的商业道德也是在这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这是一种优秀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负有盛名的私学创办者,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其私学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因此,如何看待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问题,乃是正确评价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孔子私学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私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产生大约是在我国春秋中叶,据古籍所载,当时除了孔子办的私学而外,还有郑国邓析办的私学、鲁国少正卯办的私学……如《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郑人邓析,常"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专门教人"学讼",即如何打官司.《论衡·讲瑞》中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这些事例说明,在我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既有研究往往注重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之外部影响,而对中国教育自身的演变过程关注不够.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为研究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自身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以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及1866-1867年关于添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为例,重新分析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内部关系,可以发现西方科学教育模式的可学习性、中国有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强烈功利性动机以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自身分裂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教育模式的三个必要条件,而这也正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认知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天津美术馆美术研究组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美术教育案例。一方面,它对于美术学科的框架构设作出了颇具时代性的独立思考和响应,根据中国美术的实际状况作以西方框架为基础的反向格义。另一方面,它与美术馆公共教育以普通民众的教育为主体、辅以专业教育的现代惯例不同,把重心置于专业美术教育,以公共业余美术教育的开展为辅助。但无论如何,该馆研究组开展的专业美术教育、业余美术教育及美术教员培训等丰富的内容使该馆走出了一条融合中西、充分整合学院与美术馆的独特美术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