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清朝入关伊始,黄河上游区域人口稀少,在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湟谷地以及其他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可耕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清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贷给农民耕牛、籽种和鼓励移民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得到了垦辟。一方面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大,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黄河上游区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耕地沙漠趋势越来越严重和沙尘天气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力土壤侵蚀,长期以来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给下游治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找出其历史根源,对于今后黄河治本有很大的意义。谭其骧先生在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考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论证了一个确切的事实,即黄河下游的灾害发展过程与中游的开垦过程是大体吻合的。但是谭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即认为在东汉以后,由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因而形成了下游八百多年的安流局面。这个看法我  相似文献   

3.
陕北是革命老根据地,又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对陕北建设特别是林业建设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最近,我们到陕北作经济调查,接触到林业的一些情况,深感该地区发展林业的潜力巨大。加快林业建设步伐是建设陕北、根治黄河、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林业落后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4.
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黄河水患 的发生情况、原因、后果、对未来黄河形势的展 望进行论述分析,认为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其时黄河中游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中游支流挟带泥沙骤然增多所致 。而水患严重又使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章对近几年来黄河断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 变这种现状,黄河的重新改道或是在地球上消失都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一书将社会史和生态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较为宏阔的跨学科的视野透视和展现了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生态的历史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辽西地区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中期以后随着移民毁林毁草垦荒、朝廷采办木植、官民乱砍滥伐、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摧残 ,使辽西生态环境发生恶性变迁 ,在百余年间 ,造成森林资源枯竭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严重沙化 ,自然灾害频仍 ,河流丧失舟楫之利 ,青山绿水不再 ,十年九旱常现。探讨辽西生态环境的百年历史嬗变 ,可为今日辽西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前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这次西部开发首先要引起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环境恶劣。这次西部开发,兰州市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根本,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绝好机遇1.生态环境恶化的教训。兰州地处黄河之滨,是古丝绸路上的历史重镇,据史记载兰州曾是水草丰盛,林木繁茂,…  相似文献   

8.
甘肃黄土高原有4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0.88万平方公里,总耕地3710万亩,农业人口1050万。这一地区生态失调,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因水土流失每年下泄泥沙约5.8亿吨,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为使黄河变害为利的目标看,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这个地区不治理好,就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现代化,并会影响全国的建设。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贫穷面貌,建国以来,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国家从财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东频受黄河水灾,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黄河水灾频仍.黄河水灾导致晚清山东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社会矛盾激化,沿黄地区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下降,居住习俗深受影响,并出现河神信仰盛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杜延伟 《中文信息》2008,(4):107-109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包括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黄河故道两部分,总面积15.3万公顷。1992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地球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年轻的、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05,(1):151-152
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在扩大等问题,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生态经济建设规划,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培养,推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黄河源头地区是黄河流域中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它不仅是整个流域的天然生态屏障,其自身又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黄河出现的断流也与源头地区的环境恶化有着直接关系。源头地区的生态问题是导致当地群众贫困的重要根源,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加重了对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源头地区的生态恶化对流域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此问题,中央政府及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治理机制,只是个别地方官带领民众进行植树造林。民间社会通过植树造林、梯田以及建设拦泥淤地工程、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进行应对,他们所采取的许多方法不受官方重视,没有被总结、改良与推广。这一时期的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官方与民间社会互动不足,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漕运、农田水利、城市供水等三个方面对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论述 ,旨在重现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状况 ,唤起人们恢复黄河流域良好生态环境的热望。隋唐两代均建都关中 ,都是利用黄河将江淮地区的粮米运到京师 ,保证了关中的粮食供应 ,稳定了隋唐王朝的政治统治。隋唐两代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也兴盛一时 ,除历史悠久的郑国渠、成国渠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外 ,各地农田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此外 ,城市供水也是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隋唐两京长安、洛阳的供水系统都已形成 ,其他中小城市也充分利用了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为解决城市用水提供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月刊》本年第二期刊载了谭其骧先生“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第九期又刊载了任伯平先生“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一文。谭文的结论是:东汉以后,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畜牧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这是下游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安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任文不同意谭文的看法,对谭文论点提出了几点驳难,从而又作出了这一时期长期安流的原因“不能归之于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仍应归之于东汉初年王景治河的功绩的结论。我是同意谭先生的看法的,兹就任文对谭文的驳难和任先生自己的看法一一提出来加以讨论,请任先生和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宋清玲 《兰州学刊》2001,(2):25-26,55
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目前 ,环境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 ,局部改观、全局恶化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黄土高原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为西部大开发创建更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拟结合几个已取得成功的实例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模式问题做一些探讨。1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性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部分 ,该区西为祁连山余脉 ,西北为贺兰山 ,北为阴山 ,东为管涔山及太行山 ,南为秦岭。全区总土地面…  相似文献   

17.
西部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生态环境的根基和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下游地区和全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加速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为重点 ,并在对西部的区域经济分工中要求西部为全国提供清洁的、足够的空气、水、土等基本的生态公共产品。但是西部为全国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这个成本能否得到补偿 ,即由谁来付费、以怎样的方式付费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提供生态公共产品是国家区域经济分工对西部的要求。西部地区在国…  相似文献   

18.
崔永红、张生寅君所著《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近40万言的书卷,于开印之先我也是大略拜读过的。新近再次细阅之后,掩卷遐思,恍恍惚而觉滔滔黄河之水扑面来……观宏文,品高论,自然也是会生发出一些心得和感想来的。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反思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诸多教训,不断探索永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我国中部地区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类似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中部永续农业发展既有意义而且可行.在中部地区发展有机精致农业、生态综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永续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中部地区扶贫工作力度;有利于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重庆社会科学》2005,(3):112-112
(批准号:01BJY031 项目负责人:王锡桐)该成果根据长江上游在维系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当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的目标是: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最优的水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主要的对策是开展长江上游五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五个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五大工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发展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五个重点地区是:长江源头区、云南金沙江流域、贵州乌江流域、四川盆地和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