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女 《当代老年》2009,(8):52-52
现在,“网购”已经迅速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群固定的生活方式。“网购”快捷、选择性大等特点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据悉,如今也有不少中老年网民也开始追赶潮流,成为了“网购”一族的生力军。那么,什么是“网购”呢?  相似文献   

2.
动态     
《职业》2013,(27):20-20
“邓州护士”成为劳务输出金字招牌 眼下,“邓州护士”以其过硬的自身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实战技能,深受用工单位的欢迎,正成为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的一个金字招牌。截至目前,获得“邓州护士”资格证书的已达3.15万人,他们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份,成为一支活跃的“劳务大军”。  相似文献   

3.
王俊英 《职业时空》2008,4(6):45-45
近几年来,围绕“历史问题”出现的频繁争吵,日益成为影响中日民众相互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民众不满意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所采取的暧昧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嫌中”、“厌中”气氛,与“恐中论”一道,成为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主基调。那么,中日之间,“历史问题”的难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4.
红颜 《当代老年》2013,(5):52-52
很多影视作品中,常将“丞相”与“宰相”混为一谈,成为一种“硬伤”。那么,“丞相”与“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李勇 《当代老年》2013,(6):49-49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句名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乱蹿”。酸性食品成为了黔东南苗侗儿女最喜爱的美食。在该州黄平县新州镇窝田村七组有一苗族人家,更是“嗜酸如命”,餐餐离不开腌酸菜。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腌酸菜”,让他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长寿之家”。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时代是一个新媒介的时代。 新媒介包含着手机、博客、DV等诸多工具;充斥着“个性化”、“多样化”、“对等”、“相互”、“便捷”等关键词;隐匿着一对一、一对N、N对一、N对N等多种形式。 新媒介的出现,让信息的筛选、复制和传递更加便捷与嚣张;让“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权利与权力,让完全个性的媒体成为现实,完全互动的表达成为可能。 新媒介撕裂了旧媒介独占叙事的局面,私人空间悄然成长。 新媒介,在消解各种力量,也在融合各种边界,它让人手足无措,也让人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7.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最近,“情感呼唤”与“起死回生”关系的探索,不仅引起有关科研机构的重视,成为引人注目的医学科研新领域,而且成为成千上万普通人都十分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春江 《老年世界》2013,(24):11-11
“包钢梦”,就是包钢人的“梦”。这个“梦”的目标就是:让包钢早日成为国内一流,早日成为世界500强,让包钢这颗草原明珠更加灿烂辉煌!这就是我们包钢人,一代又一代,为之奋斗的美好梦想!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人际交往空前的“热闹”,呈现多层面、多角度、多网络的复杂关系,普通农民能与科学家“挂起钩”来,“款爷”可以成为“高干”家的座上客,艺术家免不了放下“架子”去拉“赞助”,不少人与“洋人”交往,时不时地打个“越洋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介”、“公关”、“联姻”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人们越来越看重交友。“朋友多”成为时髦的炫耀,“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条“新格言”,“朋友多了路好走”那句流行的歌词,最能代表这种心态了。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是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阿兆 《当代老年》2006,(9):10-11
神奇网络,真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 2006年2月,某居组在网上推出选拔“中国版野蛮女友”活动,上海56岁的“沉香姐姐”,横空出世,一夜窜红,成为网络新宠。这个其貌不扬的祖母级老人,其风头已盖过“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网络红人,一跃成为某著名网站名人堂里头牌人物,续写“民星”一夜成名的网络神话。  相似文献   

12.
葛山 《老人世界》2008,(4):29-29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三月,故又称“三月节”。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始于周朝,但它成为扫墓祭祀的节日,传说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之死。每逢清明,人们往往带上食品香烛到介子推墓前凭吊,后来就成为祭奠已故者的扫墓活动流传至今。扫墓开始称“墓祭”,到了唐宋,扫墓最为盛行,当时叫“上墓”“拜扫”。  相似文献   

13.
1、年薪10万的代言狗 狗年里,搜狐旗下的搜狗搜索引擎将在全国范围内搜索“搜狗”代言狗。成为代言狗的“幸运儿”将成为搜狗品牌的形象标志,享受年薪10万元及“万狗仰慕”的各种高贵待遇。  相似文献   

14.
消费时代,女性身体以各种姿态进入媒介镜像,成为最美消费品。对镜像中的“美女”有两种解读,一是女性身体被“物化”,成为男性观赏的对象,成为商业资本利用的工具。另一种观点则肯定女性的出场,有助于女性的自我表达。在互联网时代,镜像中女性的身体符号,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消费社会的“物化”商品或是女性的解放,而是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5.
“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后,铁道部的“体制”再次成为众矢之的。“私有化”的确曾经成为铁路史上的一个潮流,但那是在航空和高速公路兴盛的背景下把衰落的铁路当包袱甩掉的方式,而非发展铁路事业的方式。并且,经历铁路“私有化”改革的发达国家,往往又因为私有化的失败而在短短数年后不得不进行再国有化或公营化。  相似文献   

16.
民粹观念在今天相当弥漫,并不需要很突出的代表。无须代表,这恰恰说明它已成为一种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基本氛围。我们都受这种气氛左右,都努力想成为“平民主义者”或至少不与之为敌。这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稍微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很欣赏精英,或者说渴望成为精英,所谓“希圣希贤”。那时候也不忌讳说自己是精英,羡慕精英或者渴望成为精英。但是,在今天弥漫的一种气氛里,谁都怕说自己是“精英”,别人要是把“精英”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马上就否认,唯恐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17.
由于衡中的存在,“衡水教育”成为与“衡水老白干”、“衡水湖”齐名的“新衡水三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近年来,江西东北部的山区小镇婺源获得了各种美誉,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品牌在中国乡村旅游中树立起来,通过适当的公关,婺源进行乡村形象的自我构建,成功地实现了在旅游市场中的自我推销,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形象公关中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语录     
下下 《当代老年》2009,(7):48-48
在海量的拷贝链接之下,“互联网”已成为“互抄网”。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趋多元,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中国传统文化禁止公开谈论、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性”及其相关信息,已经成为随处可见、堪称泛滥的东西。由此,中国人生活中也开始出现了“性麻木”的表现,正如江晓原、王一方两位学者所讨论,“性麻木”已经开始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