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城市低收入老人群体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在广州的调查数据 ,揭示了低收入老人的群体特征 ,提出制订老龄政策时 ,适当照顾低收入老人 ,同时动员家庭、单位和社会都来积极关心这部分脆弱群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1998~2005),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了中国老人丧偶对其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并深入分析了配偶照顾因素在降低老人死亡风险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丧偶与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关系,一般而言,长期丧偶老人的死亡风险显著地高于长期有偶的老人。而且,除了高龄女性老人之外,老人在丧偶初期,其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在解释丧偶是如何影响老人的死亡风险时,配偶的照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控制配偶照顾的条件下,丧偶者与有偶者的死亡风险差异会大幅下降,这说明来自配偶的生活照顾对于老人的寿命发挥着重要影响。此外,本研究也发现配偶照顾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组差异。  相似文献   

4.
5.
王莉莉 《南方人口》2011,26(2):31-38,64
女性丧偶老年人是老年人口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以及对18位女性丧偶老年人的深度访谈资料.发现我国女性丧偶老年人普遍存在着经济收入低、保障水平差、自评经济状况“困难”比例大的特点。此外,女性老年人在丧偶之后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强调性别平等观念,建立遗属养老金制度,是解决女性丧偶老年人经济、生活困难的一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9,24(2):14-20
论文以广州市职业结构变迁为例,以行业结构变化说明了宏观社会变革对个人职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就业者年龄、教育水平变化说明个人素质上升对职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最后论文指出,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职业结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对失能老人的养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3%的失能老人都属于80岁及以上年龄组,女性失能老人的数量是男性失能老人的2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来自子女供给的占66%,来自政府和社团支持的仅占6%,77%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满足生活需求。失能老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为79%,但养老保险仅占18%。在照顾主体方面,88%的照顾来自家庭内部,54%的失能老人表示现有的照顾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方面,87%的失能老人选择与家人同住,近60%的失能老人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其居住意愿受失能老人的年龄、失能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城市接纳农村流动人口,从近期看,可以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减缓城市老龄化速度,减轻城市抚养比;从长远看,可以优化和调整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改善未来人口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则催生了一个日益增多的特殊老年人群体:候鸟式老人。他们频繁地往返于原居住地与城市之间,其生活特点、需求与本地老年人有较大差异。本文选择了广州市外来移民较集中的穗园小区和中山大学小区为研究案饲.调查候鸟式老人在社区中的休闲生活状况,分析他们在原居住地和广州居住小区之间的活动差异,总结了城市候鸟式老人的特点。由此提出从城市、社区、家庭三个层面来改善城市候鸟式老人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用PSM-DID方法分析了丧偶冲击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户口、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之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丧偶冲击增加了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其中,女性、农村户口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受丧偶冲击的影响更大,但丧偶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于2000年12月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在得到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估计的基础上,将总体规模按照老年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健康等多种特征,对老年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中,女性贫困人口大大多于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贫困比例高于低龄老人贫困的比例。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遭受贫困的风险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贫困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NEET族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冲击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uan 《人口与经济》2006,(6):65-69,58
本文以新的人口学研究视角来研究NEET族和养老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中国NEET族数量进行了估计,然后是针对NEET族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资金、观念、代际、自身、同代之间的影响和冲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既是养老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事实上,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着种种制约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加快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措施主要是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健全社会养老法律制度,社会养老与农业政策紧密结合,加大国家经济支持力度,理顺社会养老管理体制,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农村人口的流动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给老人照顾带来了困难;②农村养老物质供养成本较低,医疗等费用支出大;③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家庭养老纠纷增多,养老质量参差不齐;④农村老人自我保障能力差,家庭养老风险系数增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坚持以家庭养老为载体,实行家庭养老,同时,正视传统家庭养老不足,解决传统家庭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多矛盾,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形式,从而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 1999年 9月北京市老龄协会对北京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 ,从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月收入、净收入以及老年人的消费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较全面地勾画了北京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研究还提供了北京市老年人在经济状况上存在的城乡、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老年人口社会分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庚常  彭彦  孙奎立 《西北人口》2008,29(1):65-67,71
借鉴西方典型社会分层指标体系,结合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身体特性,和我国社会实际状况,采用多种社会分层指标,既按收入财富分层。也按地位身份分层,还按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分层,将我国老年人口划分为:老干部阶层、老年知识分子阶层、老年工人阶层、老年农民阶层、老年妇女阶层和需长期照料老人阶层。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老年人口社会分层研究对于更好的关注老年人口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安排现状及居住意愿。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仅在城市大幅提高,农村的独居老人家庭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在老年人理想居住方式方面,能否自理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在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希望独居的比例较高;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城市老人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提高。此外,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生活费来源等对养老的居住安排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广东省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和特征进行分析,阐明导致该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完善养老服务的建议,主要包括:全面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经济落后的、老人比例较高的地区应完善公办老年公寓、托老所、老人活动中心等相关养老福利的落实;经济发达的、老人比例较低的地区除提供基本养老福利以外,还可以尝试新型老人居住模式,如旧社区适老性改造、商住—养老复合社区等。  相似文献   

19.
新温州人群体:内涵、特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80万农民工来务工和创业,温州把他们称为“新温州人”。本文针对温州出现的这一新现象,以社会学和人口学为视野,着重阐述新温州人群体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理解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