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正> 一当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伟大的改革方兴未艾。它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影响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一个全民性的伟大实践,它将不断提出崭新的社会课题,让人们去思考,去探寻解决的途径。文学作为社会认识的极其敏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先锋”的地位。改革引起的观念、心理、伦理的变化,必然会在一些写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本文将着重研究改革题材文学如何反映改革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发展。道德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它并不以纯然新的或纯然旧的状态呈  相似文献   

2.
搞文学研究的人常常有一种悲哀,好象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有些隔绝。我们自己虽然离不开社会,但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我们的研究,需要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研究究竟有怎样的社会作用,却似乎是个问题。如果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意义不大。现在提出把文学研究同文化问题、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文学研究纳入到社会改革(从经济的改革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民族文化的改造和重建的系统工程之中,这对于文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视野,并使我们的劳  相似文献   

3.
文学社会责任是人们对于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一种当然诉求,在古代中国,文学社会责任是通过对文学政教功能的讨论而建构起来的。作为文学社会责任话语的古代形态,对文学政教功能的强调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进程之始终,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重提文学社会责任问题,与文艺界的创作乱象以及文艺批评的失语密不可分。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意义决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亦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先进文化的发展、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常州词派的“寄托”说颇为关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总体上说,论者大都以文学思想作为标准,具体评价“寄托”说在艺术创作经验总结方面的贡献与不足,而对其内在的美学要义则阐发不够.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然具有认识功能,但它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对文学本体的艺术评判,常常融合了审美对象的表现内容、接受主体自  相似文献   

5.
职业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乍一看,似乎与社会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社会学是把它的研究对象——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的活动中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理应是社会学的题中之义。因此,对职业道德进行社会学论证,将有助于各种职业伦理学的建立。一、职业道德的社会动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变动着的社会道德体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正处在山水诗田园诗正式问世的前夕。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实际上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中国山水文学的成型过程及其特性,将是有益的。一中国作为一个宗法性的农业社会,人们和大自然似乎早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自然景物却直到魏晋以后产生的山水文学里,才从配角跃为主角,成为艺术表现的独立对象。山水自然要成为文学的独立题材,其前提是它先要在生活中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独立对象,而魏晋正是人们日益自觉地展开对自然美的观赏活动,登山临水蔚成风气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在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的文学,历来研究其思想倾向者居多,而对其整体的艺术风格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二则是对艺术风格很难作量化分析。但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之间毕竟存在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相较十七年而言,具有明显的急剧变化、迅速发展、不断深化的特点。但反思与改革的双重奏,始终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旋律。对历史反思到对民族文化反思,从文化反思到文学观念反思;从现实社会改革到思想观念改革,从思想观念改革到文学…  相似文献   

8.
引论确乎可以说,我们常见的文学史,大抵是作家作品的编年史著作.人们对史的线索性了解当然有赖于编撰者的辛劳勾勒,但似乎更在乎人们对史本身所包含的来龙去脉的朦然领悟.那么,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甚么?我认为,是作家主体与其作品所包蕴的美赋予中国文学以内在的规律;文学发展的线索乃是由它所含的美勾划而成.我们称这种美为艺术精神.而美究竟是甚么?我以为,美是由乎人类实践的自由的感性汇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因之,美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发展.美是感性的,是“人的内在尺度”(马克思语).“这当然不是个别主体单纯的随意性”,而是说美作为人类社会性历史性的本能通过“感性个体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一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必将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实践。审美意识作为渗透力极强、变易性极大的观念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生活和全民意识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革故鼎新。同时,审美意识作为影响社会生活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它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又必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改革导致的新旧审美意识的急剧更迭过程中,认清传统的审美模式的内涵,把握住旧的审美意识的突破口,这不仅有益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正在中国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对整个文坛,尤其是对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有什么意义?我的直感是:文化热潮的酝酿与日益繁盛和文学的成熟与文学研究的深化是同质、同向的。文学研究工作者在这一热潮中,可以进一步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加速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进程。说文化研究正在中国兴起,似乎视野还不够开阔。其实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如果象人们所说的那样,把德国的赫尔德关于“文化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人们活动的刺激物”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一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必将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实践。审美意识作为渗透力极强、交易性极大的观念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生活和全民意识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革新。同时,审美意识作为影响社会生活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它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又必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改革导致的新旧审美意识的急剧更迭过程中,认清传统的审美模式的内涵,把握住旧的审美意识的突破口,这不仅有益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骆洪 《学术探索》2013,(11):84-88
身份认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是学者们关注的要点之一,而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身份认同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刻意描写的或是评论家们努力挖掘的常常都与自我探寻、身份建构有关。非裔美国女剧作家洛琳·汉丝贝莉的经典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反映了民权运动初期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观念及其行为取向,体现在作为美国人而向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回归本源的非洲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本族群“根源”的态度取向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人们根据时代、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社会定位来做出必要的取舍,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4.
<正>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偏重于经济而忽略政治,同时又集中于秦国的商鞅变法而忽略对其他各国变法的研究。齐国的管仲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先声,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更具有典型意义,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九八五年,是我国文艺批评工作空前活跃的一年,文学批评方法的讨论,导致文学观念的思考,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型的思维方式,探讨变革中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文学观念的探讨中,人们已注意到过去对功利性强调过多而忽略了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要重视文学审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要求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来认识和研究.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批评观念的变化,作为一门有艺术生命的科学,文学批评应该对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文学又以其独特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因此,要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入手评价文学."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时立中运动的."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阶级分析"、"人民性"分别是社会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大体来说,建国后国人运用社会批评研究古典文学的历史可分为发展、高潮、变异、重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评虚静说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即虚静说和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对立面的虚静说,在某种意义上,又给发愤著书说以重要的补充,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批评界出现一种偏颇,似乎认为文学距离社会生活愈远就愈好,不少论者甚至把虚静视为文学创作至关重要的前题,而完全无视其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消极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对虚静说评价的准确性。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虚静说发展的源流,具有代表性的持虚静说的批评家及作家们所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古典文学言,明人小品,也算一绝,然其命运似乎并不佳,众多文学史中言者甚少。吴承学近著《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以学人的眼光看待晚明这一文学样式,理性多于热情,全面而系统地深入到晚明小品研究的许多方面,书中所言,颇多学术建树。系统性的研究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与衰亡,都有其复杂的原因,有文学本身的因素,也有文学以外的因素,因此,作为文学研究者,就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该书对盛于晚明的小品文,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传统、作家流派…  相似文献   

19.
词始于唐而盛于宋 ,宋词向来被誉为“一代之胜” ;唐宋词也成了中国词学史上谈论的热点。而传统词学则往往注重唐宋词体本身的文学性、抒情性、艺术风格以及词律、版本等方面的研究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则将唐宋词置于唐宋社会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 ,考察其原生状态、功能特征及繁衍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著者不安于传统而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 ,更重要的是为推进词学的发展 ,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大量事实表明 ,词在唐宋两代并非仅仅作为文学现象而存在。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 ,它同时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习 ,人们…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体制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社会习俗、意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其生命力远远强于文字的规定。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自律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文学在其自身内部也有了一种已经规范化了的体制;而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文学变为由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建构的产物,文学体制作为维持文学生产的秩序性力量,它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权利、想象与规则等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生产性的机构和中介,体制通过系统化的习俗惯例和传统来建立和传播知识和信仰;作为维持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力量和系统,体制已经深入到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社会的运行、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化现象的形成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