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地域广阔,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造成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有效的保护,一是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二是要构建一个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少数民族风俗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以解除濒临灭绝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婚姻缔结看作人生中的大事。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各民族之间,甚至一个民族内部各支系之间,形成婚姻习俗上的不同。可说是五光十色,各有特点。生活在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境内石山地区的布努瑶,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俗“这一所壮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花”。一、奇特、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婚俗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上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同一地域,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植根在共同的文化板块之中,其鲜明的座标就是风俗习惯。民族与民俗共生共存,互为表里。民俗是民族的表征,民族是民俗的载体。 习俗作为活生生的文化现象,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它是民族生命的基因,它映射着一个民族的风貌和魂魄,它是人类社会的活化石。透视民俗事象的底蕴,可以洞察区域文明的风采,可以识古今之变,探悉民族的文化渊源,可谓执民俗文化的牛耳,抓住了民族的根基。 满族是我国东北最古老的一个民族。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满族历肃慎、(牛邑)娄、易吉、女真的绵延,经渤海、金代、清代三大政权的更迭,汇满、蒙、汉、回、朝诸部的融合。在族相袭、代相习。今俗袭古、古俗延今的传承中,流变而成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兹概言之,以壮满学研究这棵文化大树的繁茂枝叶。 一、骑射文化的鲜明特色 满族通说,源于长白山,走出长白山。从其先世起,就生活在气候寒冷、环境艰苦的东北大地。它采于山、猎于原、渔于江,素以游猎、采捕为业,渐习农作。在特定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因循成习,约定成俗,创造出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属民俗。文艺民俗源于民俗,但不是对民俗的直接记录和简单复制,而是民俗的审美化、艺术化。文艺民俗是创作主体认识和表现生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民俗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如同人们的日常用品,被经常触摸,形影不离。创作主体作为社会的民族的一员,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沉积。汉字是据义构形的,在汉字里留下的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印痕。从那一点一画中间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祖先们生活中存在过的民俗、观念、创造和智慧。汉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方法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一种是表示人们所喜见的事物,另一种字形构造是表示人们所忌见的事物或不吉的事物,第三种是心意民俗范畴的字往往都带有“心”的字素。  相似文献   

6.
旋律存在于文化内部,以不同的形态外显.少数民族旋律以一种特定的“符号”存在于族群的历史记忆中,成为历史文化中最稳定的因子;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是民族惯习和生产实践的“原样复制”.旋律既可以通过仪式记录文化,成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可以通过民俗积淀审美意识,被民族文化所传承.理解旋律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把旋律置于与文化“交汇”的“源点”,才能深刻感知文化之旋律,旋律之文化.  相似文献   

7.
语言这个东西本来是作为人们相互交际的工具而出现的,但是,它在事实上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交际工具”作用的范围,而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正如帕默尔说的“语言实际上是民族群体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样式”,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语言和民俗的关系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和民俗,都是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有传承性,  相似文献   

8.
庙会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集宗教信仰、娱乐休闲、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于一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公共生活的空间。在庙会上,人们一反平时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将劳作的艰辛、身心的疲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情释放,使之成为地区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和大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清代名臣孙嘉淦进呈乾隆皇帝的奏疏《三习一弊疏》 ,提示了千古帝王近小人而远君子的一个普遍规律。往昔多少人论述君子小人进退之由 ,往往注目于小人 ,多从剖析小人心术着眼 ,殊不知奸臣小人之滋生 ,之所以得逞 ,其根源在于皇帝养成的“耳习”、“目习”、“心习”这三种坏习惯 ,使之终于蔽于“三习”而被小人包围 ,做出祸国秧民的糊涂事情。《三习一弊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皇帝身上探得根源 ,这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预除三习 ,永杜一弊”这是一个历史难题 ,及至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些当权者也难免蹈“三习一弊”之覆辙而铸成大错 ,所以《三习一弊疏》的价值是永久的。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一个综合的、世代相承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着特定的国家及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社会交往和民族心理。迎“春”礼俗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民俗活动。本文针对中日两国的迎春礼俗的基本形态进行对比描述并简要分析迎春礼俗在日本的发展演变,以此说明日本文化的传承及变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越来越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生活在同一国土、同一制度、同一文化、同一“国族”(即“中华民族”)认同下的各族人民,往往因其所处的区域性经济文化类型不同、所处的方位(或区域)性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决策者们的政策与资金之倾斜度不同、多种因素下所造成的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因而不同区域内的各族人民,其实际生活的感受和反差度是很大的。尽管这种差距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如何协调并缩小这种差距面前,人们却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因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是:东西部民族地区的差距不仅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过去与现在,而且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也未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哈萨克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哈萨克族人民拥护国家统一,反对沙俄侵略 李寰在其所著《新疆研究》一书上说:“今之新疆,即古西域,史称其为古雍州外地。……由贾长沙与两顾先生之说征之,西域在唐虞三代之世,与中土非无往来,不过似只限于  相似文献   

16.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正因为这样,从服饰、饮食到人生礼仪;从居住到社交;从节日喜庆到文化娱乐,各民族既有各自的风俗习性,又有许多共同、相似之处。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节日,也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是共同的。但过节的方式,各民族又有各自的特点。《汉书·地理志》就对风俗作了这样的阐述: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各民族文化的窗口,是每个民族历史与心灵之光的折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柳这一意象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播之广远,可谓世界文学画廊中一大奇观。这之后有民族的文化氛围、民俗背景和审美心理烘染制约,惜乎一直鲜有问津。 一 柳喜低湿,早期人类亦缘水而居。柳又分布广易栽植,故而柳很早就进入了中华民族群体生活的殿堂。 甲骨文中即有“(?)”字,周代《中柳鼎》晚周《散盘》的金文中亦有“柳”。《周易·  相似文献   

18.
唐朝长江流域城市居民和乡村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拙文所论述的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绝大部分是从前代传承而来 ,它与唐代以前的民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使我们认识到 ,一个区域、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 ,正是其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民俗文化的核心实质是国民品格的表现 ,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内在层面。  相似文献   

19.
杨炳珑 《社区》2009,(4):34-36
“民俗文化是指广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世界由一百多个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单元所构成。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每一块土地都被一个民族国家自称为它所拥有。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个人不再能脱离民族国家体系而生活——除非他移居到终年冰封的两极地区或者其他星球。民族国家这一普遍的政治概念包含着两个主要内容。第一是,民族国家的主权的属性。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