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官吏制度早在古代即自成体系,并且其内容之丰富、其体系之完备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绝无仅有的。在西方众多的政治学论著中,都把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推崇为鼻祖。在这官吏制度的延绵发展过程中,监察制度的内涵也日渐丰富,其效果也非常显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结构体系、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都弥足珍贵。我们开掘这一宝贵财富,对于依法治国、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促使国家各级机关和工作人员廉洁高效地履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六代道德论     
吴天明 《中州学刊》2022,(1):119-129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忠道"而无"恕道",使无法行道的仁德君子难以自处;春秋时代进入钢铁文明时代,华夏无主而又财富暴增,其君子之道在客观上虽也利于苍生,但主观上却自私愚蠢而虚伪,并非真正的仁德君子之道,故不宜提倡;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  相似文献   

3.
张金超 《学术研究》2005,6(7):144-145
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孙中山全集》第6卷及台北1989年版《国父全集》第2册,收录了孙中山1924年6月24日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谈话如下:我为国会议员所选举之总统,故对国会议员,负有非常重大之责任。现是我在军中,所以照常行使我之职权也。如我放弃职权,则对国会为违法,对国家即为叛国。即使我欲辞职,亦当向选举我为总统之议会正式辞职也。广州自陈炯明主使其部下叛变以来,至今已将旬日。吾与叛军始终奋斗,坚持不怠者,亦惟守法尽职,对我国会与国家负有完全责任而已。如我轻弃职守,偷生苟安,是自背初衷,从此“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其将何…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障体系 ,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贴或社会福利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储蓄等内容。从整体上看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共同的特点 ,例如 ,大多数以防范风险的社会保险为社会保障的核心 ,以社会救助和单位及个人储蓄为社会保障的补充 ,以不同程度的社会福利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手段。但各个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居民需要和社会习俗等具体国情的差异 ,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项目在配置上各有侧重 ,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居民受益的程度也有差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从建国之初就非常关…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实质上是新与旧的两种势力的斗争。最后,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统治需要的任人唯贤,因功授禄的选官制度,取代了腐朽没落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化程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战国古代历史上所仅见。今天,我们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献资料中关于李善的记载非常简略,且缺乏系统性,因而李善生平与官职经历尚未能清晰展现。李善传记中先写其任沛王侍读,又写其任潞王府记室参军是追叙的写法。李善"转秘书郎"的时间当在显庆六年九月,其"出为经城令"的原因是因其性格耿直受到排挤所致,并非为避祸贺兰敏之而自求外调。受贺兰敏之推荐其任职的时间应该在龙朔二年前后,所任职务为兰台郎。其坐流岭外是因与贺兰敏之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郝晏荣意识形态在有清一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统治的工具和国家的思想观念,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有两大特色:在哲学上以程朱理学为骨干,在思想上以“君尊臣卑”和“华夷之辨”为核心。历康、雍、乾三世,统治者通过发布上谕、甄别官吏、...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法院吸收普通公民与职业法官共同参与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但因立法的不足和制度的缺陷,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些问题。时值国家修订诉讼法之机,研究和探讨人民陪审员制度非常重要和必要。本文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和价值进行论述,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主张在改革和完善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完善与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之“友谊”,逐其根本是以宗法人伦之爱为核心,而俄罗斯民族之“友谊”观则奠基于西方基督教之“爱人如己”的理想,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以往俄汉民族对友谊的观念非常不同,同时.对友谊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又存在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近代东北地价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格的涨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繁荣与衰落、社会安定与动荡的指示计、晴雨表。德国经济学家李士特说:“国家福利进退之测验,未有较以土地价值之涨落为标准更明确者。国家之灾患,亦未有较土地价值发生摇动后、发生恐慌时更剧烈者。土地价值对于国家福利其密切关系有如此者,安可忽视之哉!”从近代东北地价的变动,就可看出该地区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势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20,(5)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第一次明确地为政治国家的存在提出了逻辑清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如果说以"圣王"和"礼义"为代表的政治国家,其创立之初意原在遏制人之性恶的话,荀子似乎对此一政治国家抱持了过分的道德期许,远未及严肃思考政治国家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恶。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歌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公 ,俗人升官 ,贤人放弃的愤懑与不平 ;坚持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对贤明政治的拥护和向往。其诗歌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意境之美 ,雄浑之美 ,自然之美 ,冲淡之美等方面。王维的诗歌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王权,以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和人性说等为视角论证了其国家本质观,即作为“中立者”的人权维护之工具的国家本质思想。建立在个人主义认识论和个人本位价值观基础上的古典自由主义国家本质理论缺乏系统思维和辩证方法,对社会现实的片面分析导致其国家本质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研究的方向即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呢?是社会管理。研究社会管理,为社会各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社会效率,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也是社会学的学科价值之所在。 社会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从管理活动的范围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对社会所有的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国家管理和社会性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国家管理又包括行政管理和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5.
德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东 《江汉论坛》2001,1(6):62-65
在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中,德国无疑是当时干涉中国政局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之一,而在此方面的专门著述却非常薄弱。本文揭示了德国出于维护其在华既得利益而竭力 反对革命和竭力维护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现状,以确保其重点放在欧洲争霸上,说明了 以德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但德国的努力也在客观上维护了当时 中国的领土现状,使其免遭进一步侵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代都非常注重县官制度的建设,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县官自春秋战国产生以来,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其品级也因辖区的大小和治理的难易而有高低之别。它的职掌包括教化百姓、听讼断狱、劝民农桑、征税纳粮等方面。古代县官的选用主要靠荐举和科举,近代则有考试验定和任命,任内还要通过定期的考绩予以提升或黜免。由于县官是“亲民之官”、“父母之官”,因而在国家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吏治的明暗。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就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国家模式,而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其发展中都建构起各具特色的国家模式,如埃及的大一统的奴隶制国家模式,西亚的苏美尔城市国家模式,希腊的城邦奴隶制国家模式;封建社会形态中之中国的秦汉帝国模式,西欧之封建领主制国家模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之英国君主立宪模式,法兰西共和模式等。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模式,虽然这个模式,由于当时国内外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扼杀,仅存在了70余天,未能得以发展,但是它却为建构无产阶级国家,进行了尝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于海峰 《理论界》2023,(8):75-82
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受宏观时代与短期促发因素以及文化多元论思想之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它顺应社会多元发展趋势,对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需求作出一定的回应。但作为认知、协调国家或社会内部各文化或族裔群体关系,以及各文化或族裔群体与国家或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意识形态及政治实践,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哲学内核未能完全回应外部质疑;其内部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相左,主张对立;其政策实践已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暴露明显的兼容性和普适性问题,引发“承认文化差异之政治”与“现代宪政主义之政治”的冲突,导致诸多国家在处理“一体与多元”“共同与差异”关系时陷入进退维谷之局面,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稳定与统一。因此,我们对其应持谨慎态度,不可武断否定,更勿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道统”说始于唐代韩愈。在现代新儒家中,牟宗三的“道统”意识尤强。确定其“道统之道”的具体内涵,对于理解牟宗三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其判朱熹为“别予为宗”的根据,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追溯“道统之道”,其源头在《诗》《书》中的“帝”、“天(天命、天道)”。  相似文献   

20.
所谓监察制度,就是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惩戒的制度,实质是国家的一种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很罕见的,是我们祖先为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财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监察制度史,了解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是如何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如何充分利用监察制度这个工具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监察制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特点、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