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价值哲学是时代的需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得到的回应,不会是共时的.如果不改革开放,使中国同世界接轨,我国的价值哲学的研究,还可能是禁区.中国近十几年来的价值哲学研究深入发展得这么顺利,得益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得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市场经济需要研究价值.没有需要,没有价值就没有市场.没有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没有价值的扩展和增大,就没有市场的开拓,价值哲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地发挥其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自身同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客观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及其原因,揭示这些现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渊源,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应在新的基点上进行融通和超越,从观念、学理、实践和制度层面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3.
价值方法论研究是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论域.在哲学的全部问题中,没有哪一个问题像价值问题那样与方法论紧紧地关联在一起.价值问题在西方首先被提出明显是出于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批判;中国当代价值哲学在兴盛之后一度陷于低迷明显是因为方法论的局限;未来价值哲学的深度发展只有寄希望于研究方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时代.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的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既是"二战"以来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必须具有当代中国自我特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本质关系,阐释当代中国人在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当代发展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离不开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哲学学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文化哲学与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于2000年9月23日至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辽宁、安徽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研讨会.会上,代表们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提出并探讨了文化哲学与民族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三十年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人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在过去近30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价值哲学研究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人与世界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于哲学发展和哲学体系改革,促进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何关系?换言之,中国古代哲学在传统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评判问题,而且关系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思考。因此,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美堂 《学术研究》2005,3(7):44-49
本文在分析文化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研究这一范畴的学科意义文化价值研究是文化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具体化和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价值论转向"的关键;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给哲学正确的定位.文化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困惑和危机,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境况客观上把文化价值的研究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敦煌哲学是以敦煌文化和敦煌学为研究对象,对敦煌文化和敦煌学进行哲学分析,从而发现和研究其中蕴藏的哲学问题,进而探索敦煌文化和敦煌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大关系问题特别是关乎宇宙人生根本大道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其特点是敦煌地域文化、人类文明的特定成果与哲学思维的融合,敦煌哲学创立对于拓展敦煌学、丰富中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松华 《社会科学》2013,(9):101-107
近年来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两个部分,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但是,上述两部分的学理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而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几次论战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实践唯物主义的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重大理论与方法问题亟待厘清;更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与时代价值这样的命题有待破解。  相似文献   

15.
学术传真     
“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6月 1 7— 2 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大陆内地的 1 6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研讨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的重大课题、探讨怀特海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以及二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做出的独特贡献。会议的议题范围广大 ,涵盖了过程哲学、价值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科学观中,既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也有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梁漱溟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指出科学与哲学之别,在柏格森生命哲学和易家生生哲学的感悟之下,同时提出以"意欲"为核心概念的"文化三路向"说.他试图调和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使得相容并存.虽然他的文化理论当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他提出世界文化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复兴,通过复兴儒学来消解科学的弊端,这种弘扬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精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哲学致力于反思和化解现代性问题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危机,促进人的精神文化自觉,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要求反思人文精神困境,批判价值虚无主义,重建文化认同,探索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邱双成 《船山学刊》2009,(4):208-210
人性问题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伊斯兰学者以人性思想的研究为契机,为中国穆斯林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伊斯兰哲学人性思想源于《古兰经》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学说的影响;同时,还与中国化的佛教佛性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以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的人性学说为例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人性学说的深层价值对弘扬伊斯兰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虽然客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呈现出从狭义向广义拓展深化的趋势,但中国化仍在一定范围内仅仅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倾向。这种表浅的认识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谓宿命问题,即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政治性之间的多重矛盾关系。倾向论矮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化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只能在实践的生成运动中才能得以敞开。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传统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思想进程之中。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及其问题,深刻阐发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范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普遍认同和遵循的研究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