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校企合作恳谈会、企业管理制度和用工需求的调研表明,现代优秀企业大多采用"3Q7S"进行现场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基本技能+职业技能+素质拓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推行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融合,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有收入、企业有效益、学校有就业率,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相似文献   

3.
“双证书”模式下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华 《职业》2011,(21):46-47
一、开展双证教育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4.
刘培胜  郭翠花 《职业》2022,(7):24-26
"高质量用工和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影响高质量用工和毕业生就业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因素,也有技工能力素质不高、岗位适应能力差和社会价值导向等原因,以及技工教育如何与企业接轨、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问题.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通过长期与海尔集团合作,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校企...  相似文献   

5.
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人才评价握起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京华 《职业》2005,(6):30-31
近十年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国发展迅速,受到劳动者和企业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作为职业技能开发体系支柱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员工评价体系有着许多不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而企业内部的评价更具个性化,与用人制度结合得更紧密.  相似文献   

6.
丁亚茹 《职业》2017,(6):37-38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职业教育需要突破的主要任务.在冶金专业"校企共育、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施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不断地与企业交流、合作情况下,探索和实践了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7.
何兵存 《职业》2011,(19):68-69
农业行业国家题库与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作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三大基础工作,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劳动力培养、人才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农业行业国家题库,实行统一命题管理,是保证和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农业部有关职业技能开发规定,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报山 《职业》2012,(12):168-169
职业教育指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简而言之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指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并核发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活动,简而言之是对劳动者技能水平高低的评价。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是以政府行为进行的,其目的是改革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和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万亮斌  沈柏民  周彦兵 《职业》2017,(15):24-26
本文以合作创新理念统领校企合作,系统分析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要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探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与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即实施名企驻校、项目管理、企师引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探索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开展从育人联盟、研发联盟到文化联盟三个合作层次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增加了教学选择性,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五多"教学体系和"六双"育人机制,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职业资格考试,一个原本正常、必要的职业技能认证和行业准入资格,正演变成了一场利益之争。近年来,国内"考证"热不断升温,职业技能认证迅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巨大的利润空间更是让众多商家和机构趋之若鹜。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  相似文献   

11.
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行业企业需求主导、校企合作的深化、特色办学,找准定位、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能力作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郑超文  关菲明 《职业》2016,(24):32-34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本文介绍了广西交通技师学院通过遴选合作伙伴、构建运行机制、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成功开启“校、行、企”多方共赢局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从制度上、政策上明确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方向,并为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学校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高、中、初职业资格鉴定发证资格.近年来,学校贴近市场抓专业建设,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资源优势,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双证融通课程结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孟昆鹏  韩小艳 《职业》2016,(23):38-3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类基于计算机应用的职业层出不穷,职业设备投入少,创造的效益却非常高,但相应的计算机职业资格却没有与时俱进.本文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类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等级划分的现状及迫切需求,并提出要重视、完善计算机类职业标准等级的划分.  相似文献   

16.
汪华 《职业》2010,(33)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规定的学制中,既完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鉴定内容,又满足企业对现代技能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技师教学"技能包"的开发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沟通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材之间的桥梁,是一条实现校企双赢的捷径.各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具体的实践:如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弹性学分制:与企业签合同,实施"冠名班"或"订单式"培养;实施工学结合"2+1"模式和"异地分段"模式:实施职教集团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王京伟 《职业》2017,(9):32-33
人社部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指出技工学校要"增强技工教育特色,坚持校企合作特色".在我国,校企合作一直是技工学校的基本办学制度,是行业、企业,并为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依据,是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就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阐述,提出技工学校应该"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占群 《职业》2013,(26):132-133
目前,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焊接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直接为企业输送符合现代焊接生产的专业技术工人.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要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显然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技工学校焊接专业应如何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温州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出现了中职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融职工培训、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职业技能考核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并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模式.我校的特色专业也大力推进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率,使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也为企业带去了高技能的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