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看,庄园经济生活是汉代文学赖以产生和得以发展的土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试图提出”根植于庄园经济生活土壤之中的汉代文学”这样的文学认知,并且认为:汉代文学更鲜明也更突出地表现着与庄园经济生活密切相连的特殊性,不论对汉代文学进行微观把握或宏观审视,都能够发现庄园经济生活对汉代文学的影响。以家庭(家族)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汉代庄园经济生活,形成了比它之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从汉代庄园经济生活出发而审视汉代文学,汉代文学正是汉代复杂而矛盾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汉代社会在道德传统、习俗风尚、思想信仰等方面的新与旧的碰撞与矛盾,都能够在汉代文学中找到形象而生动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最初获得承认的原因是什么? 文艺思潮产生的最初诱因是什么? 推动文学创作不断发展,促进文学更新变迁的又是什么? 这是文学理论界历来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我国文论界,权威的解释是“社会进步决定”说,“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终极意义上讲,“社会进步决定”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  相似文献   

3.
现存的一切文学,既是化合文学,又是民族文学。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国家文学、地区文学或地域文学,都是在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民族文学又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呢? 一、情爱是文学创作的最初动因 文学艺术从何而起?从何而来?这是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家们长期探索、长期争论的一个大问题。在这个五颜六色的理论世界里,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在生活的发展中反映生活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区别开来.它既反对那种把文学当作心灵的产物,绝对理念的外化的唯心主义;也反对那种虽承认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却又认为生活是绝然不变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除了坚持生活是文学的现实基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必须用辩证方法来分析生活,强调指出生活是永远发展着的,生活的存在和发展就是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唯心主义者没有认识这个问题,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文学创作者的座右铭,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更是至理名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写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我国理论界所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但是,社会实践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所共同进行的,千百万个人的个体实践的综合组成社会实践。那么,每一个人的个体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它是否也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呢?人们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就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志认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不应是个别人、部分人或个别阶级、个别集团的实践,而应是千百万人的实践的总和”。(《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什么样的实践效果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的总和”才应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点,排除了个体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作用,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个体实践同社会实践的关系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些不同的想法,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消费呈现“图像化”、“影像化”的“快餐化”消费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认为我们要持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要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既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宿命”,同时也要看到它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文化有效策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种“图像化”文学消费可能最终以部分或全部丧失“文学”性自身而作为“文学”出场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文艺学认为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准确程度。尽管这一观点似乎已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并被写入全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大纲 ,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一提法很值得商榷。在对文学的本质属性进行重新的审视之后 ,我们认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作这样的解释 :它是指作家经过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假定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而表现出人性的特征或内容 ,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生理想等。它是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缺乏文学阅读理论,是我们现有文学系统理论的一大缺憾;把握文学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建设文学阅读论的基础。一本文的基本观点: 文学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对文本客体的特殊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受客体与主体两方面性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在对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反映的时候,不是机械地照搬,不是无选择的实录,而应该体现作家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及喜怒哀乐情绪。作家的这种看法、思想感情及情绪,诉诸文学作品,即产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一部文学作品,在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同时,如果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此篇写于刘宋永初年间.自唐代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解放以后,人们对它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过不少的评论文章,但众说纷纭,其中有个令人注目的观点是:陶渊明在此篇中反映了“复古倒退”的政治倾向,甚至“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翻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此篇崇高的思想成就与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影响了对陶渊明世界观及其整个文学创作的正确评价,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各个时代,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其文学内容也不同.经济基础对文学是  相似文献   

12.
<正> 里连·罗宾逊曾经说过:作为女权主义批评家,我们能够反身自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那又怎么样?”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观点,即: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本文以“那又怎么样”这个问题开篇.也是为了承担提出其它问题的任务——例如,文学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而,文学批评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女权主义批评家仍然围绕着妇女运动的一个中心观点从事研究——即:性别是由社会构成的,而且它的构成加强了不平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资本主义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这种传统的观点科学吗?笔者提出怀疑。首先,“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到底是指资本呢?还是指生产资料?在资本中又到底是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总资本呢?还是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呢?是指资本的质呢?还是指资本的量……?马克思认为,资本≠生产资料。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因此,“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一革命导师论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个道德概念问题,也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列宁说过:“哲学常常在词的定义等等方面纠缠不清,牵涉到一切范畴”,因为人们对道德概念的认识不一致,所以便常常引起争论。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随着时代和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都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认为,道德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两大法系——普通法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判例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成因历来是使比较法学家感兴趣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一个观点认为,两大法系不同的法律传统是造成判例在两大法系处于不同地位的重要原因。这种观点对解释两大法系的现状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两大法系判例差异的成因问题。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不同的法律传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英国形成了判例法传统,而法国却形成了制定法传统呢?笔者认为,要探讨两大法系判例  相似文献   

16.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维系和发展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人际关系基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正确引导人们提高思想品德的修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呢?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没有人际情感,就不可能产生人际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于是,有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是情感而是人际认知,因为只有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出现实的人际关系。那么,人际认知是怎么产生的呢?于是有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并非人际认知而是人际交往,因为没有人际交往,就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虽观点繁多,但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力求对这一传统观点作更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二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去回答文学的本质;三是将反映论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从两者的统一中回答文学的本质;四是运用文学本体论观点,从文学作品自身的构成因素去考察文学的本  相似文献   

18.
正确界定民族文学,不但对中华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有一定促进,就是对编写民族文学概论、民族文学史以及和民族文学有关的教材等也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民族文学,才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科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作者的民族属性、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艺术形式)上来划分。这三者(至少两者)必须是一个统一体,否则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艺作品应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要求。就作品的环境描写来说,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学,也是有着指导意义的。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些什么内容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不一定准确的体会。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驱使人物行动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决定意义的是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通过人物关系体现的,因之,首先,恩格斯认为:正确描写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对于体现典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恩格斯批评作者把兴趣集中在垂死阶级的代表——封建骑士身上,面对当时居于时代前列的非官方的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阿Q是革命者,是造反派。包括一些反对这种观点的评论,对阿Q性格中的“革命”因素也未免有些渲染过份,分析中多是些溢美与夸大之辞,在许多地方背离了作者与作品的本意。对于《阿Q正传》及其主人公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评价,是件严肃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对于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估价;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分析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的借鉴等问题。这里准备就有关阿Q“革命”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