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汇丰银行主席、花旗集团全球副总裁、均瑶集团首席执行官、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林德叉车大中国区总裁、易初莲花董事长……30多位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一个武汉小伙子,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年仅23岁的小伙子,小时候还是一个循规蹈矩得让父母忧心忡忡的"胆小鬼"!这位刚刚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小伙子田林,不仅象央视《对话》主持人那样,与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制造产能过剩,陷于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又不能造成大批工人失业的两难选择的烦恼时,俄罗斯却出现了生活用品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的经济危局;当中国成为世界原油进口第一大国时,俄罗斯却遭遇了原油价格前所未有的连续七次大跌的灾难……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强烈的互补需求。那么,我们还傻愣着干嘛?  相似文献   

3.
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被确定为战略主题,此后,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整体推进取得了很大进展,也获得了不少经验,尤其在政策推进、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建设、可持续教与学方式研究、地方课程建设及人员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将逐步从对话走向融合、从笼统的理念走向具体的国际共识、从文件号召走向政策推动、从关注教育走向关注学习、从“纳入法”走向“全系统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历次成功发动现代化的国家提供的历史经验,研究国际分工的演变特别是经济日趋全球化时期的分工特点,分析知识资源的创造对提高国际贸易条件的关键作用,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认为尽快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是把握这次新的实现现代化的契机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走入泉州、晋江和厦门的几十所乡村中小学开始,生命化教育的传播和推广已经迈入了第十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实践过程中,生命化教育的合作学校已经从福建省内走向了全国,目前,江苏、浙江、湖南、广东、河南、山东、甘肃、辽宁、哈尔滨、内蒙古等地已有几百所学校参与了生命化教育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阈下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客观规律性和鲜明的主观能动性,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战略布局。以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布局中,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体和以教育、科技与人才为侧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系统,其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融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主线,而教育、科技和人才则共同构成侧翼动力系统且分别处于基础、先导和核心位置。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系统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加快建构教育、科技和人才合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位一体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善于发现和勤于解决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精神引领,充分激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探寻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和光明坦荡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构成“三位一体”新论断。历经分立为革命服务、单向度线性影响的初生萌芽、联动整合发展的初步形成、创新连接交互的正式形成四个阶段的历史探索,这一过程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三项工作的准确研判和科学调整。“三位一体”新论断守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方向立场之正;守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人才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思想的根脉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下,把握“三位一体”更具战略性、系统性;教育是前提与根本,强化坚固度;科技是支撑与纽带,增强协调度;人才是主体与目的,提高促进度;创新是连接点,确保流畅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守正创新”方法论,体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释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在价值维度上,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科技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保障、人才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现实维度上,教育、科技、人才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平衡性问题仍然突出。在实践维度上,解决好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不平衡性问题,应从“六个坚持”中汲取营养,为实现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培养、科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高品质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宏观文化心理学以宏观文化为其文化观,这种文化观不但备受学者们的青睐,而且以此为指引展开研究会得出独特而科学的研究结论。民族教育研究对文化的认识相对狭隘,探讨宏观文化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文章首先探讨了宏观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文化观,然后通过卡尔·雷特纳的种族心理研究进一步体验或理解宏观文化的精髓,最后从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局限出发分析宏观文化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SARS造成的对经济系统的外部性的特点和经济系统对这一冲击做出的反映,指出这场危机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它仅仅是一次突发的暂时性危机,其快速上升和下降的冲击函数曲线表明了疫情有效控制时间的长短和经济损失程度是成正比的。作者进一步指出,在SARS疫情处于迅速爆发期间,当务之急是有效的隔离、控制和限制危机。  相似文献   

12.
在影视网络的冲击下,小说读者群逐渐被瓦解。小说面临危机的言论,最近频繁地在媒体上出现。《煤老板》良好的阅读效果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深度介入现实生活、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充分发挥文字艺术的特长、增强以文字塑像能力等方式,去寻找和培养小说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13.
危机管理是现代西方公共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职能。危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 很大,国外企业都很重视对危机的管理。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因不重视危机管 理而纷纷落马。本文首先强调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然后着重从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方面对危机管 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否能正确认识、处理危机,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有效地开展危机管理,企业首先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其次要加强危机的预防,而当危机来临时,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有步骤地妥善处理。危机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与企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世界各国,我国企业也受到重创,一些企业在危机中倒闭,一些企业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各种措施开源节流以渡过危机,裁减员工便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依据我国的劳动法律,裁减员工的条件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操作不慎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用工风险.企业减员增效有以下几种方案: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末位淘汰、待工放假、开除辞退、经济性裁员.通过对每种方案的适用的条件、程序和实务操作、风险控制的全方面的分析,以期对用人单位的实务操作和风险控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据《庄子》间接转述,孔子曾有“事求可,功求成”一语。“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实践的。儒家讲“仁道/人道”,讲“生生”,从宏观方面来看,人道是要求以人类生存为最低底线。因此,儒家“仁道/人道”精神亦可视为一种生存文化。儒家既有内省的为学目标,同时并不遗忘社会实践与环境改造,“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具备正视和接受任何现实处境的应对能力与学理准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使得"城市"一词成为中国最为显赫的主导性话语,城市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核心,城市文化占领了中国文化轴心位置,这使得文学创作主体已经不能对日新月异的城市无动于衷了.城市极大地冲击了作家的生存,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倾向、创作姿态以及审美品位都造成影响.虹影重庆书写从其内在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叙事视角展示的互补性和审美情感表达的共鸣性都表现了城市文学新的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18.
把期刊办成产业 ,走集约化的经营之路 ,节约成本、扩大规模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规范期刊市场 ,减少同类期刊的重复和不必要的竞争等 ,都是市场经济给期刊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期刊业的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 ,在经营管理上 ,应该尽早与国际接轨 ,主动参与国际期刊竞争  相似文献   

19.
小程 《21世纪》2009,(2):52-53
女性在求职面试时,常会碰到一些敏感的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让人感到尴尬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化解公办高校债务风险问题迫在眉睫,为此论证了公办高校破产清算的可能性,在识别高校债务偿还主体的基础上,厘清了高校偿债资金的来源,总结了缓解公办高校债务危机的短期方法,并提出治理高校债务危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