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向往安康舒适型住宅。视觉景观环境质量属于舒适型住宅的重要范畴之一。针对现今城市大量建造的多、高层住宅,由于密度大、楼层高,住区内视觉空间有限,视觉景观环境质量不佳。不良的视觉景观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产生。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土地匮乏的矛盾,未来城市住宅的主角只能是楼层住宅。本文从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如何克服城市住宅在视觉景观上的弊端,以求在城市住宅设计从视觉景观方面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指出新农村住宅设计要以与当地环境和谐共生为基础,以为人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设计者应立足地域环境,将传统生态观念和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进行新农村住宅设计,从而使新农村中的人、住宅、自然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明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消费生态化立足于"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人的生态生存是人实践生存的必要前提等根本认识,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规范人类的消费活动。实践它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变革消费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消费生态化服务于实现资源、环境和生态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支撑。实践它的主要目的,一是张扬生态理性,培养生态思维;二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通过生态化的景观营建、交流空间的营建、赋予人文特色的生态空间、功能化空间的生态设计、舒适生态的邻里道路的营造、合理空间尺度的设计等途径和设计手法塑造一个不仅能取悦人,而且能感化人、陶冶人的景观环境,引领住区情感的回归,实现居住区的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设计美学的景观追求是消费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是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消费得以实现的设计审美规约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伦理意义,同时也暗含了不可消解的伦理冲突和逻辑悖论。一方面,符号“形象”的消费可以确证自己身份的确认,推动人生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传统社会的等级约定,破除现行制度的机械束缚,消解各种霸权的存在,推动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建构;另一方面,以符号消费为最终实现标志的景观追求,构筑了新的等级观念,新的霸权存在,与生态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关系及生态伦理、绿色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生态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取之于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作用于自然而不损害自然,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社会永续和谐发展。从内容上看,生态消费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从理念上讲,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从原则上看,生态消费体现了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原则,成为和谐社会发展重要条件;从目的上看,生态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实现了消费从工具到目的的转换,是人类三元需要有机结构体系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驱力。生态消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它以“声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噪音与消费及环境伦理的关系.通过小说中听觉意象及声音景观的描写,德里罗指出,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的过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白噪音”——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失衡,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层的死亡恐惧.同时,德里罗提醒读者,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异化消费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补偿,本文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阐述了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以及采取措施缓解或减少异化消费造成的生态问题,最后实现生态社会的形成,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绿色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绿色生态住宅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创造、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绿色生态住宅营销是住宅营销的新模式,是以人为中心,对住宅的市场定位和设计细化及创造,通过增加科技含量、优化住宅设计,根据人的规律,从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求出发,创造出真正符合市场与消费者要求的优秀产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种新维度,为美学与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生态美术。而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环境美学的本体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这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本质区别。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环境美学以生态性为基础,而生态美学要通过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政策性住房金融是一国住房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调控手段.我国目前的政策性住房金融还不完善,面对高房价,大部分民众买不起住房,所以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政策性住房银行.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及立法,揭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我国政策性住房银行的立法建议及其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国家以立法方式确立和保障公民的住房权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鉴于我国现行住房法律制度存在效力层级不合理、基本性法律缺失等问题,使得制定一部专门性综合性法律——《住房法》成为必需。在这一立法进程中,应坚持保障人权、权利义务配置均衡、系统性解决住房问题等原则,就与住房权有关的法律制度作出设计与安排,为根本解决我国住房问题和保障公民的住房权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尚未完善,对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开展造成障碍。长远来看,要理顺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中的各种矛盾,应建立规范的住房政策性银行并制定《住房保障法》;在短期内,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应建立有效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委托一代理机制,出台界定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统一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协作机制以及以收入等级为依据的级差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级差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住房制度不仅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住房 制度的改革,使其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学校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停止,住房补贴的逐步到位,使教职工 在住房的需求上已经由"要住房找校长",开始向"要住房找市场"的观念转移,这意味着 一种分配观念的结束,也集中反映了北航十年住房改革的重要成果。最终实现住房商品化、 购房社会化、管理物业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对我国住房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住房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住房一、二级市场联动和需求多元化对住房政策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概要介绍市场化下发达国家对住房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过滤模型”;应用“过滤模型”研究我国住房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城市住房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珠三角9个城市2001Q1 - 2010Q4住宅价格的季度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探索了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传导关系和价格趋同性.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波动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深—莞—惠”、“广—佛—肇”和“珠—中—江”三个次级区域的住宅市场中,深圳、广州、珠海三个“核心城市”对其次级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在空间上产生价格传导,同时,“深—莞—惠”中的深圳市住宅价格在空间上向“广—佛—肇”和“珠—中—江”传导.进一步检验发现,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存在以广州、深圳、珠海为基准的价格趋同现象.研究结论对政府实施差异化策略调控区域性住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住房是一具有很强社会分层效果的变量。对湖南省的一个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逻辑与中国大中城市的住房逻辑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城镇住房场域下,(1)城乡户口壁垒基本消解;(2)职业、学历、年龄等变量在度量住房差异方面解说力小;(3)对住房差异影响最大的变量是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小城镇存在大量的自建房现象,自建房现象使小城镇的社会结构似乎呈现出一种“融合”,并且“融合”的关键不是因为社会精英之间的“共谋”而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一体化,而是凭籍“自建房”这一政策的实施,不同阶层的群体协同参与而出现“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城市住房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无序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保障不足等"城市病"。众多国际性城市为解决"城市病"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解决措施,如"多中心城市建设"、"公私分离的保障房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借鉴住房建设的国际趋势,结合青岛市情,从住房布局、住房结构、生态城市、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了青岛市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居者有其房”是体现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文章总结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践,剖析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给”和“资金配给”两种模式的优劣,根据我国城市间土地资源储备不同而难以建立起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不同区域城市建立各自有效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生公寓的兴起与大学生的入住,学生公寓已成为稳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秩序的三个“支点”之一,正确把握公寓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关系,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