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封建制形成的不同途径与中西封建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彭顺生在中西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中西方都遵循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普遍规律,但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同,因而中西方封建社会形成的途径也不同。西方封建社会是由“外力...  相似文献   

2.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19,40(4):113-124
文学创作往往出自作家对自我的痴迷,但中西作家由于文化传统的迥异,其自恋心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创作方式,以及在当代不同的表现和变化,等等。从分析中西作家创作中自恋心态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入手,结合个案分析,通过比较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对中西文学创作具有的不同影响及其各自的优势与问题,从而确立看待中西作家不同自恋心态的正确态度,相互取长补短,裨益创作。  相似文献   

3.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灵问题是中西哲学的共同问题,但是中西哲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颇不相同。可以说,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倾向、不同特质的心灵哲学。 西方哲学传统认为,人的心灵不是完美的,因此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心灵之外寻找完美的理念世界;心灵的职责就是如何去认识它、掌握它。西方宗教哲学更是认为,上帝才是最高实体,人的心灵带有原罪,是有缺陷的,需要拯救。西方哲学与宗教在心灵问题上固然有许多区别,但这一基本出发点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4.
形似:诗歌翻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学的不同大致体现在语言文字形式、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表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是傅雷“神似论”的基础;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中西诗歌特点,考察诗歌翻译实践,得出了与其相左的结论,认为形似才是诗歌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蕴含着不同的特质.认真探讨中西哲学的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的思想,与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作一比较,以明辨中西哲学之差异和特质. 1 就产生原因而言,中国哲学受制于政治需要和伦理修养,西方哲学则根源于对自然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渊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沈奇 《殷都学刊》2010,31(2):114-116
本文从"异质"这一概念入手,认为基于中西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语言结构以及植根于汉英不同文化源流的"文化空缺"现象体现了中西"文化异质",并分别结合汉译英实例,管窥中西文化异质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西国际伦理的不同是导致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因素,伦理渊源的不同导致的人权理论与实践差异是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原因,双方在国际道德标准上的差异是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根源,而双方在国家利益与国际道德取舍上的差异则是中西方人权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西史学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差异。西方史学在结构上体现为主客体因素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领域的二元对立,其结果是在历史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产生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与此不同,中国史学内部则呈现为修辞、史实、思想在史著、史家以及史法方面的三元统一,其结果是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求真、求善与致用相互一致。中西史学的结构性差异,源于中西文化传统中的两种不同二分法,它是中西思维方式乃至中西文化类型差异的具体体现,二者不存在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相反有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可能。正确评价中西史学的成绩和贡献,综合吸收两种不同史学传统中的丰富养分,有助于深化当代历史研究,推动当代历史阐释学建构。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我国民族学界在讨论民族学研究的重点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重点应该是民族的产生,民族的消亡、各民族的社会形态等;而另一部分同志则认为,应该是民族间的关系,新的民族的产生、旧的民族的消亡,文化交流对于民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除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外,主要则由于概念不清所造成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民族和单一民族的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分别加以探讨,才有助于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西社会信任结构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林  杨洲 《河北学刊》2006,26(4):43-48
一个社会的信任格局由信任链、信任圈和信任网三种结构组成。从信任结构视之,中西社会信任有着显著差异:中国社会信任呈现为链式和圈式结构,西方社会信任呈现为网式结构,这些差异是导致关于中西信任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中西信任结构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基础的不同是引起中西信任认知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中西社会信任结构是信任结构的两种历史形式,或者说,中西社会信任之间有着结构性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两者功能、作用的差别;中西信任结构在社会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能简单地以一种信任结构未评价另一种信任结构,亦不能轻易地设想用一种替代另一种。  相似文献   

12.
健康城市及其发展:社会宏观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梁鸿  曲大维  许非 《社会科学》2003,3(11):70-76
本文认为 ,与快速推进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相比 ,我国健康城市活动的发展相对滞后且影响不广 ,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健康城市这一公共健康理念的理解尚停留在卫生层面上。文章对健康城市的作用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社会环境作了宏观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谢楠 《东岳论丛》2012,(8):91-93
与西方语言学界基于理性、重句法、理论意识浓厚相比,汉语学界的语言学研究往往基于经验,重语义,理论意识薄弱,其关键原因在于中西的逻辑学差异与思维差异,而这归根结底在于中西语言的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薛凤祚对明末清初的中西占验进行了会通,人们不免产生疑问:"一代畴人之功首"为什么研究占验迷信?我们不能把原因仅归于科学与迷信那时没有完全分化这一特征,因为几乎与其同时的其他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王锡阐、梅文鼎等人,或坚决或有保留地反对占验.薛凤祚从事占验会通有中西会通发展的阶段性方面的原因,他的占验会通是早期历法改革的拨乱反正,是历法改革占验方面的补充完善,是不同占验态度的协调统筹.他的占验会通只能是学术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城镇多建在水陆交通便利处。可惜城市普遍具有的这种宏观便利并未扩展到微观层面。本文认为 ,所谓交通可持续性 ,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向所有人提供去往不同目的地的手段 ,最好是低速移动或公共交通。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受到限制 ,没有交通堵塞 ,对噪音污染采取措施。从这个角度看 ,城市内便利通常很成问题 ,主要原因是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这一普遍模式在南非也存在 ,其原因当然是城市地区的不可持续性 ,而过去种族隔离的历史无异于雪上加霜。本文以开普敦为例 ,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理论 ,例举了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这一理论的城市 ,为南非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然而 ,欧洲的经验表明 ,仅有城市规划还不够 ,哪怕城市规划遵循的是一些成功的理论 ,如走廊型城市或整体型城市。城市规划应与交通规划相结合。南非应考虑实行整合城市与交通规划的政策 ,使城市变得更平等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中西形而上学“同源分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古代没有形而上学和有着与西方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学这两种对立的倾向,本文说明,中西形而上学都起源于某种动态的宇宙观,两者有着共同的思考对象和思想特征。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关注不同的问题,中西分别形成了“道德形而上学”与“自然形而上学”的传统。文章最后根据现代达尔文主义和进化心理学,对中西形而上学的同源和分流的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重“理论”与重“实用”表现了中西传统思维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一差异使中西学术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对这一差异及其产生的结果的研究为美学发展应采取的学术态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于德山 《江海学刊》2004,(1):207-211
时空观念是中西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叙述媒介表现出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特性。本文从“语—图”互文的角度入手 ,重新探讨了中西艺术创作中的“时空”问题 ,认为不同的哲学基础决定了中西不同的艺术时空观念 ,也决定了中西不同的叙述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在1903年游美期间对域外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形成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他敏锐地注意到西方的城市自治传统是建立近代民主国家的基础,而中国的自治传统是宗族自治,中西自治精神大相径庭。族制自治与市制自治成为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主线。梁启超的城市观念在近代中国人城市观的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受梁启超城市观念的影响,近代知识界自觉地将地方自治与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民主政治的愿望寄托在城市自治之上,争取从实现城市自治的途径寻求国家社会政治的改良  相似文献   

20.
杨方 《兰州学刊》2009,(Z1):186-187
宇文所安的《迷楼》中引用的中国传统欲望诗歌的数量很少,说明宇文所安认为中国传统诗歌专门描写欲望的不多,也昭示了中西文化关于"欲望"传统的不同:首先,中西读者阅读的欲望不同;其次,中西作者表达欲望的限制不同;第三,中西文化中"欲望"的来源与发展不同。但是宇文所安把宫体诗视为"轻度色情题材"而彻底拒之《迷楼》门外,这一方面显示作者坚守描写人类纯真欲望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作者对对宫体诗的误解,对中国传统欲望文化的某种隔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