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元一八五六年,云南哀牢山区爆发了李文学(又名正学)领导的以彝族人民为主体,并有哈尼、汉、回、苗、傈僳等各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这次反清运动影响所及范围,包括现今云南省西南部巍山、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墨江、元江等十个县的全部、大部或一部地区,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五十万左右。运动的中心,在哀牢山脉上段。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对此次起义,特别是对起义军的土地政策、经济措施和民族关系等问题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传说有一部彝族先人留下的明代彝文医药书,但藏在何处,落在何人之手,不得而知。这一线索被正在撰写我国第一部彝族药物专著《彝药志》的楚雄州药检所蔡永祥知道了,他自告奋勇,要以“踏破铁鞋”的精神,深入哀牢山区去寻访。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中叶,农民革命的烽火席卷了全中国.在全国农民起义浪潮的推动下,云南哀牢山区也爆发了一次以彝族为主,并且有汉、哈尼、回、苗、傈僳等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哀牢山绵亘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居住在这一带山区的彝族和其他各族农民,长期遭受着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佃户每年要向"庄主"(地主)缴纳五成以上的地租,还要替"庄主"挑水、砍柴、洗衣、抬轿;逢年过节或者"庄主"办婚丧事,还要给"庄主"送鸡、肉、  相似文献   

4.
王泰阶和李学东是一八五六年到一八七六年时云南哀牢山区以彝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起义领袖李文学的最得力的助手.他们在这次革命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王泰阶是四川峨嵋县的汉人,李学东是四川峨边县的彝人.当初,他们两人都是一个汉族大地主家的奴仆.王泰阶十二岁时就在那里做书童,侍候地主儿子读书,在一旁便也听了老师讲的课文,默默地学了不少,没有几年,他的学问大大超过了地主的儿子,这就引起了地主的忌恨.有一次地主说  相似文献   

5.
李文学     
李文学是近代彝族农民的一个杰出领袖,他曾领导了清朝末年云南哀牢山的农民起义,并且最后为起义斗争献出了生命.今年,刚好是他牺牲的九十周年.李文学出生在云南弥渡县瓦卢村的一个彝族佃农家里,从小十分贫苦.他家里五口人,租种"庄主"(地主)的几块薄地,一年只能收一石多蕎,交租就去了四斗.文学的父亲被生活逼迫,常常冒险到深山里打猎,半饱半饿地生活.文学才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欠"庄主" (地主)潘家的租  相似文献   

6.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近四年来,收集了一千多册古彝文书籍,其中绝大部分是彝族群众自动献出的。禄劝县彝族社员张兴,家中珍藏着一批祖传珍贵古彝文书,十年浩劫中,他把这批书装入土陶罐里密封,深埋于地下。1981年他把挖出的二百四十本古彝文书背到县城献给文化部门。武定县万德公社彝族社员杨自荣献出明、清年间的古彝文书三十本,其中《六祖分支》、《指路经》等书,为研究彝族起源  相似文献   

7.
杜文秀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胸襟广大,深明大义的杰出历史人物。他响应太平天国号召,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只称兵马大元帅,不肯从部下的请求进位称王,就是表示不肯裂地割据,就是拥护祖国的统一。他的行动,昭然共见。他团结汉、回、彝各族,使他领导下的政权,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他曾对天主教神父勒格尔暹说过:“我了解你们的宗教,我念过关于你们的书,回教徒和基督教都是兄弟。”他对祖国大家庭内兄弟民族情同一体,对异教徒视为  相似文献   

8.
马颖生 《回族研究》2007,(4):143-144
2006年是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150周年。在这可纪念的年份,在这云南反封建斗争开始的年份,我省资深研究员、杜文秀起义研究专家林荃先生的《杜文秀起义研究》一书的面世,可谓给这次远去的农民起义献了一份厚礼,给人以空谷足音之感!林荃先生是我省杜文秀起义研究的知名专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杜文秀领导的咸同云南各民族大起义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后,在广征博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走出书斋,深入滇西大理、保山、腾冲等地,访之乡村,询之父老,调查杜氏…  相似文献   

9.
公元1853年至1874年(即清咸丰三年至同治十三年)的二十多年中,在云南爆发了全面的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和声势之大,是云南历史上空前的。它波及到云南的每一个角落,涉及了每一个阶级、阶层,几乎包括境内所有的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严重地打击  相似文献   

10.
马颖生 《回族研究》2006,(4):126-129
150年前,在太平天国革命滚滚的洪流中,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一十八载,攻占53城,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西南半壁江山,在近代云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值此丙辰举义1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资纪念。一、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着清朝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革命风暴此起彼伏,清朝反动统治阶级惊恐万状,采取各种卑劣手段疯狂分化…  相似文献   

11.
我们哈尼族是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05万,有哈尼、僾尼、豪尼、和尼、雅尼、期弟、各和、腊米、叶车、碧约、卡多、布孔、堕塔、梭比、罗美等11种自称和他称。解放后,根据我们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和蛮”、“和尼”即哈尼的记述。我们的祖先原居住在北方,后经多次迁徙,最后渡过红河,到哀牢山区定居。如今,我们民族主要聚居在哀牢山区的红河哈尼族彝族  相似文献   

12.
杜文秀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迤西各民族人民反清大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以他为首的起义政权——大理政权坚持反清斗争十六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在近代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72年12月,在大理城即将被清军攻破前夕,杜文秀为避兔清军屠城,决定在服毒后去见清总兵杨玉科。他被送到清营后,立即被杨杀害。  相似文献   

13.
当你来到巍峨苍郁、层峦叠嶂的哀牢山区,走进彝家山寨,仿佛来到了歌的海洋……巴乌、月琴,倾吐爱的歌声。迎接客人,用歌声;传授知识,用歌声;山寨的空气,都是湿漉漉、酥润润的歌声……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彝家歌声吸引了他,使他走上了为山里人写歌的路。涅努巴西--这位彝族民间文学的后起之秀,在歌海中浸泡了20多年的一位青年,用自己的勤奋、艰苦的劳动,搜集、翻译、整理出了14部、120多万字的彝族叙事长诗。  相似文献   

14.
明代广西各族农民起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它为清代的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提供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而近代的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教训,又直接教育了现代中国的革命人民,因此进一步研究明代广西的斗争,具有深远的意义。明代广西各族农民起义的中心有五:大藤峡起义、府江起义、古田起义、八寨起义、马平等地起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坚持时间很长,多数坚持达百年之久,断断续续、时打时停;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云南哀牢山区赫查莫村及其周边彝族尼苏人的疾病观念和传统疗法做了人类学田野调查,认为尼苏人在传统上倾向于把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宗教仪式加以治疗的,另一类是需要通过服药加以治疗的。作者认为,在社区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的今天,尼苏人的疾病观念和传统治疗法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彝族社区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是靠传统方法治疗的。彝族人对于传统方法的认同不能被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困难,它是与彝族的传统信仰和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桂北瑶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的桂北瑶民起义,规模很大,影响很深。参加这次起义的,主要是广西灌阳、全县、兴安、龙胜及义宁、灵川(今临桂县的一部分)等县的瑶民;受起义影响的,有桂江上游以及湖南江华、永明等瑶区,连同起义地区的瑶民,人口约有十五万。当地的汉族和僮族农民,也有一部分积极地参加了起义的行列,共同进行了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为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这次起义的性质,必须分析一下这次起义的历史背景以及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分为三个问题:(一)起义前的历史背景,(二)起义的经过,(三)起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谈谈我们的看法,并请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团结歌曲征集,激发了全国各族音乐工作者歌唱的激情。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仅就云南来说,征歌办公室就收到了487首应征歌曲。这些歌曲,从各个角度热情讴歌了民族团结这一光辉的主题。其中《兄弟一条心》在云南选票居多,送北京评选,选票出众。在全国评奖委员会上,录音一响,那清新、甜美、别致的彝族音调,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歌曲以轻快而风趣的前奏,把人们带到了山花烂漫的彝族山寨。接着,领唱以亲切的口吻,合唱用欢快、热烈的呼应唱道: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1月13日,是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林丰村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日。我们 市民政局一行3个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上午9点,太阳照到了林丰村这个彝族山寨,全村6个村民小组,13 9户624人,大部分选民来到会场。彝族姑娘、小伙子们个个都穿着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打 扮得花枝招展。一位72岁的阿书必必彝族老大娘告诉我们说:“参加这么大的选举会,行使 自己的民主权利,选自己的带头人,是我一生中的头一回,这比过彝年还高兴呢。”选举大会设在林丰小学院坝内,会场正前方挂着写有彝汉两种文字的“林丰…  相似文献   

19.
苏添福族籍传说及其考证一许宪隆19世纪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运动最后一次高峰──南方的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起义,西南的苗、彝、回起义以及西北回民大起义风起云涌,而在中原的豫、皖、鲁一带则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捻军实际上是当地饥民趁清廷重点...  相似文献   

20.
峨边——彝语称“佳支依达”,的汉语意思就是“丝绸的故乡”。在彝族中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住地》中说:“佳支依达是个物产丰富,彝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好地方”。传说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龙,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亚口时听到了母亲死亡的消息,一气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锤丢向“佳支依达”,“佳支依达”便成了一条沟。“佳支依达”是英雄支格阿龙磨练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长的地方;是人杰地灵,民族团结,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这里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朴实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弘扬着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