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探解国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进步文人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代王世贞曾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危言》),清朝沈德潜称其为“古今第一长诗”(《古诗源》)。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未能真正揭...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其叙述的故事家喻户晓,对这两首诗的主题倾向以及两个女性的形象接受几成定论。本文试图纯从女性视角出发,从分析两个女性入手,对这两首诗歌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斯书问世以来,诸多大家均认为是以山东方言写就。因为《金瓶梅》斯书是从天都外臣序百回繁本《水浒传》第23回套出,有个既定的地理背景。既然《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在山东,用山东方言似乎顺理成章。前贤姚公灵犀就说:“既叙山东事,当然用当地土语。”说归说,他们都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只是大约摸估猜而已。正如孟宪章先生在《论金瓶梅语言模式与山东方言说》一文中说得好:“清代的‘蛮’也好,现代的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的内容从《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生发而来,其故事发生地本来在阳谷县,但《金瓶梅》却将故事发生地移到了清河县。小说表面上写宋朝时事,实际上描写的是明中叶的社会现实。清河县在明代与东平府并不相属,但小说又让清河县隶属于东平府,并将临清放在一条线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故事尽量靠近运河,因为故事只有在运河一带展开,才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便于展现当地的社会风貌,也更符合刻画人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雀东南飞》中“严妆”一词训释的商榷王小莘张舸近来看到一些文章为《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晓,新妇起严妆”中的“严妆”究竟当作何解打笔墨官司,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收集了十多种有关的训释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它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以“严妆”为状...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书》卷丸十三《隐逸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交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晋书》、《南史》所载略同。此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前人对陶氏所讲“不为五斗米”云云,多以为“五斗米”乃是就县令俸禄而言,并无歧义。至近人始有怀疑传统理解者,归纳起来,约有三家。1.梁钺先生在1957年《历史研究》第一期撰写《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首先对传统理解提出质疑,认为五斗米与县令俸禄无关,而是指陶渊明一月的含量,并推算当时五斗相当于今天一斗。…  相似文献   

7.
《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距之。”对待这一史料,有的文章怀疑蜀不可能越过巴而到达楚境,径将此蜀理解为巴。另有文章认为此蜀当为巴或巴蜀联军。此事究应如何理解,值得深入讨论。一、关于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为了探究伐楚兹方的蜀究为何属的问题,我们先注意一下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公元前四世纪末,秦举巴蜀,在四川地  相似文献   

8.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9.
崔炼农 《江汉论坛》2006,(8):110-114
《孔雀东南飞》诗继承了汉代乐府古辞的叙事传统,结合了“弃妇”、“殉情合葬”、“烈女”等传统母题,叙事方式和整体结构安排因情节扩展和篇幅增长均有相应发展;其叙事风格与后汉辛延年《羽林郎》非常接近,受古辞《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影响较大,不仅迥异于以程序语句为框架的《木兰诗》,更与魏晋文人书面化程度较高的叙事作品有别。由于其文本形式的各个方面均与现存汉魏时期的文献材料密切相关,《孔雀东南飞》诗当为汉末建安文人拟乐府作品。  相似文献   

10.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沈约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后,干之于沈约。沈约“大重之”,谓其“深得文理”。对于《刘勰传》中的这些记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刘勰为何“欲取定于沈约”、为何“无由自达”及沈约为何“大重之”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11.
一“蒙”地望考 《竹书纪年·殷商·盘庚》云:“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蒙是个重要地名,但“蒙”究在何处呢?《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预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县。”而西汉时在宋地设置的梁国,所辖又有蒙县,看来古地名“蒙” 与宋地的“蒙泽”有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杜预注:“蒙门,宋城门。”宋国都城的城门曰“蒙门”,这与蒙地似乎也有某种联系,是不是“蒙”就在宋国都城不远呢?《史记·宋微子  相似文献   

12.
曲终奏雅,是中国文学史上较为常见的文学现象,尤其在悲剧性作品中,曲终奏雅的直接后果便是国人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其方式主要有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等。《孔雀东南飞》,这首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正是综合了调和式与仙化式而呈现“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作品,其特征就在于结尾的“合葬”与“中有双飞鸟”。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探讨如下。《孔雀东南飞》写的是:东汉建安末年,少妇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虽然相亲相爱,却因婆婆嫌恶而被休;二人本欲暂避焦母锋芒,再从长计议,不料刘兄却…  相似文献   

13.
张桂芳 《理论界》2008,5(5):150-151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固守着诺言,拒绝了前来说亲的媒人。然而其兄“否泰如天地”一段话,迫使她答应了太守家的婚事。那么两桩婚姻究竞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别?“郎”与“吏”差别何在?相关问题如何诠释?本文试以相关语言及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其加以科学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于潜乃浙西小县,以东坡诗“于潜女”出名。其诗今见于《苏轼诗选》(陈迩冬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于潜县今不见于地图,似解放后与临安县合并了。 汪东《寄庵随笔》(1987年上海书店版)有《于潜县的新旧党》一则云: 于潜县境与安徽宁国府接,扼其间者有千秋关,狭仅容骑,凭关而守,一可当千。咸丰时,洪杨军尝仰攻,居民助清军转石下之,杀伤无算。既陷,洪杨军尽屠其民,不留鸡犬。隐匿得免者饥据草根以活,久亦自相食,遂无孑遗。乱定,左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其一,《示众》收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编》,大部分“对《示众》进行生发与展开”的小说,都写于《示众》之前。那么,鲁迅为何还要特地写这篇以“示众”为惟一内容并以此命名的小说?其二,…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的理论与实践,详见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其中主要是说:他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是懂得天文星历的,曾主持过汉武帝时期修订历法的工作。因此,他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显然和风靡当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受”等诸凡“多条祥”的说教是绝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论《聊斋》中的“痴负型”故事安国梁(郑州大学中文系)一《聊斋志异》中的《窦氏》、《阿霞》、《武孝廉》、《云翠仙》等作品属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型(“痴负型”)故事。它们既是这一叙事模式传统的继续,又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发展和改造。“痴负型”故事是强烈的家庭...  相似文献   

18.
《奥狄浦斯王》和“褒姒亡国”的故事在中国与古希腊各自的文化背景中都有深远影响。后世文学史家、批评家分别对它们进行过多次的批评与阐释,但少有人从比较的角度对两个故事进行研究。客观地说,两篇故事就其叙事方法和潜含的无意识心理等方面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探究《奥狄浦斯王》和“褒姒亡国”的叙事模式、人物设置和矛盾冲突等方面,发现两个故事具备极为近似的逻辑结构和表达形式。并基于此,探讨出东西方民族对命运及其反抗的共同心理态度和其他相通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享年岁说辨正□魏正申陶渊明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宋书·隐逸·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隐逸·陶潜传》:“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王质《栗里谱》...  相似文献   

20.
唐甄(1630-1704年) 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猛烈的批判,是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的进步思想家,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封建统治者以反动理学和八股举业严格箝制思想的明清时代,唐甄“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潘耒《潜书》序),“积三十年”写成了他的主要著作《潜书》。《潜书》原名《衡书》。“‘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是批评天下政治、学术得失,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潜书》在当时很有影响,“每一篇出,人争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