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义旨之深奥,结构之精巧,在《红楼梦》未出之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全书共由六十四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寓意;它塑造了上三界下三界神仙鬼怪人物各类形象,每个形象的身上都寓有佛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代表着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西游记》内容之神奇,结构之完整,文笔之美妙,一直被读者所称赞,但是在这样一个针脚细腻的鸿篇巨制里,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难解之谜,在艺术上常理上也留下了很多不能说服人的地方,里面也出现了数不清的写作笑话。  相似文献   

4.
在唐僧"取经故事"取得重大发展的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人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金瓶梅》、《西游记》的创作形成积极影响。藏传密宗中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甚是常见。除此,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传密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高度弘扬了主体意识,同时强调了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随着游记文体的不断弱化,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特征等也在不断演变: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单个故事结构而言,其中的侦探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神魔故事等多种题材因子交错转化,推动情节发展,改变叙事方向。它们在表达神奇多变故事内容的同时,又形成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排列有序,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不容置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在分类上属于神魔小说,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经常有超出神魔叙事的笔法。整个故事中安排了多次打杀猛虎、虎精以及人虎互变的情节,从而使得神魔叙事带有了传奇和志怪性质,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令小说叙事呈现出更大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赋作,从其掺入方式来看,以“但见”领起式为主,明显受到民间说话艺术及话本小说的影响;从文体特征来看,其具有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很少用典、略乏藻采、声律不严以及宛转相承的特点。《西游记》中的赋作,功能多样,除带给读者听觉享受之外,其还能调节叙事节奏,参与情节建构,塑造人物形象。不过,《西游记》掺入过多的赋作,对小说叙事的流畅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写孙悟空由猴子而"初世为人"(第七回),尚不能不有尾巴,尾巴成为孙悟空形象鲜明特征之一,对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设计都起有不少作用,有关故事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成也尾巴、败也尾巴。《聊斋志异》写"狐狸的尾巴藏不住",每成为其事体败露、图谋无成之机。二者有异有同,有后先承衍的联系。其共同显示的"人身难得"观念,首先是佛教的,同时为道教所接受,而又接近于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之说,可谓中华传统文化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宋元交替之际,因千里西游讲道而受到成吉思汗青睐的全真教势力太大,元室于1231年因“处顺堂《西游记》壁画事件”抓捕全真“掌教”后,又于1255年、1258年和1281年3次听信佛僧控告,实施佛道“御前辩论”,置全真教于败境,大批焚毁道经,严重打击了全真力量。元灭南宋后,大批北方全真道士南下,把济世救民色彩较浓的教义转向“金丹大道”构建,形成了江南全真教“性命双修内丹学”。今本《西游记》小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要由全真道士把全真教义教史“嫁接”于较成熟的唐僧取经故事框架之上,在300多年的时间内,逐步形成完善的。除了有人已经指出的《西游记》回目术语及一批诗词引自全真教义和全真人士作品外,今本《西游记》中的车迟国、灭法国和乌鸡国故事,以及第78回的御前辩论故事,也曲折地反思着元代佛道恶斗,说明其创作主体只能是元明全真道士。今本《西游记》文本中的其他一批“内证”,也指向同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今本《西游记》的回目和结构显然与“丹经”有关。既然大量文献资料显示《西游记》创作与全真教有关,且其大体框架在元末已形成,故了解元代江南全真教“性命双修丹学”,以及了解从大发展到定型的元明时期全真教“丹学”演化,包括了解与《西》书“丹学结构”有重大关系的元明“丹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大丹直指》,还有此前的《还源篇》和“十二辟卦”等,对掌握《西游记》的主旨、参与创作者及创作过程,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故事的由来演变,历来依赖静态发现之典籍文物证实,殆无疑义。但却忽视了动态因素,尤其是历代佛道论辩的影响。本文由距《西游记》成书最近之忽必烈时代《至元辨伪录》说起,以有关"戊午之辩"(1258)中的"佛道赌斗"事件作为大背景,渐次谈及《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西游记》中佛道斗法故事的形成,希望能为《西游记》中迸发的想像力寻找和梳理源流。  相似文献   

15.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西游>故事完整,董说为何要续补,又究竟想补些什么呢?选择镜这个有特殊蕴含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了<西游记>与<西游补>中的镜之后,得出结论<西游补>不只是对故事情节或是对镜子的补充,其真正所补的是深藏其中并不断发展着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