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保护云南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动力。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要做到五点: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机构和设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族民间风俗,扶持民族艺术创作;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丰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要采取命名式保护、立法式保护、动态式开发保护、静态式研究收藏保护等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2.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需要保护的项目太多,各级政府每年拿出的资金有限,致使不少项目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本文认为,可以把旅游开发与保护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也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重庆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在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进程中,现代知识产权发生的相应变化及其发挥的作用。同时,借鉴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针对民间文化表达保护设立的Su i generis系统,引入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承认民族民间文化创作、生产、传承的特殊性,从而探讨了建立专门的保护法和与此相协调的相关法律保护和利用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资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制度,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建立专门的保护法与相协调的相关法律保护。此外,也指出了我国在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对人类文化形态多样性的贡献及可能的实用性,让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来继承。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权利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权利.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权利类别、权利性质的探究有助于整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正确构建.本文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权利的公权性质进行探讨,认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权利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自决权、发展权及少数人权利等基本人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权利应建立以公法保护为主、私法保护为辅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是版权研究领域中既新颖而又较难的问题。因对民族民间文化本身的涵义、范围及权利内容存在争议,使得各国对民族民间文化是否给予保护、怎样保护有不同的认识。本文结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价值,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黑龙江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却面临着国家立法空白,法律保护衰退的问题。在探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和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要重点采取私法保护的模式,特别是以著作权保护和商标权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龙江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却面临着国家立法空白,法律保护衰退的问题。在探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和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要重点采取私法保护的模式,特别是以著作权保护和商标权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显著特征。长期以来 ,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采集和利用 ,譬如收集、整理、改编等 ,常常被误认为原始创作 ,而真正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参与者、传承者却很难从中受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贸易的增长 ,在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中 ,民间文化遗产的拥有群体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迫切需要建立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法律保护制度 ,以鼓励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创作 ,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指出: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种局势,土家族地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启动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的工作,民间文化传人开始受到重视,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等。文章进一步指出,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必须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利用好法律的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把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把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把历史文化名城(镇)、把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把博物馆建设、把学校教育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俗化固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清江中上游生态景观类型及资源特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中上游地区素有 华夏植物园"、 世界硒都"、 全球古生物庇护所"的美誉,珍稀的生物资源,雄奇的自然景观,悠远的历史遗存,独特的民俗风情,使这里成为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宝库,其生态景观类型涵盖自然生态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半自然生态景观三大系列,体现了生态旅游与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极为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深入地研究、探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注重民族特点,充分运用各民族舞蹈语言及注重体现民俗性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创作出当代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属我国西南边地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与森林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产生了极具民族特色、本土特色和民间特色的森林文化传统。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原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在河南蓬勃发展,需要寻找其所根植的土壤。通过对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发展的关系。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需要紧密结合,共同弘扬中原文化,发展中原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地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开展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全民综合素质,传承、弘扬、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雷波县地处彝汉文化的交汇地带,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其中彝族民歌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其种类丰富,既有原生态彝族民歌,也有经过彝汉文化长期交融而演绎发展的彝族新民歌,这些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大量经过记载或口头流传的彝族民歌曲目,进行了题材划分,并系统地进行了音乐学分析,力求全面展现雷波县彝族民歌发展脉络,为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瑰宝探求适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和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让学生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温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体验民族音乐的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加热爱祖国,喜欢民族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