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知识与生活世界——知识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社会学构成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它关于日常知识的生成机制和建构社会的功能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日常知识同生活世界之间辩证的交互建构关系,以及个体知识同社会共享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现象学社会学关于生活世界的日常知识是一种"现实感"的阐释,既显现知识同主观世界的关联,也没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在知识的客观真实性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知识社会学其它学派的主张。它对常识知识的关注及其社会建构论思想,对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均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丰富的本质意涵.社会建构论对传统社会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建构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弥补了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取向上的不足,并着重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林生 《江淮论坛》2012,(2):159-163
经济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从效率的角度,而社会学的研究更注重对市场权力系统的研究。梳理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发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受市场之外的更大权力场影响的、具有市场内部型构关系特征的以及它是参与行动者与市场相互建构的一种互构性的存在。应用社会建构论的研究方法,利用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市场概念化为一种"市场场域",是经济社会学对当前市场研究的一个新转向。  相似文献   

4.
从经典社会学到现代社会学,货币都是分析现代社会的重要参照系.这些研究围绕货币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主题,凸现出货币与社会结构、货币与现代文化发展、货币与人的生活方式建构等三个问题的关联,并形成了结构与文化两个路径的理论框架.货币与社会的互嵌论、建构论、视角论、多元论成为货币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点.  相似文献   

5.
张庆熊 《社会科学》2022,(12):20-29
19世纪后半叶堪称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经典时代”。那时涌现出马克思、孔德、穆勒、涂尔干、韦伯等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他们开创了诸如历史唯物论、实证主义、诠释学、理解社会学等丰富多彩的方法论,用于社会研究。20世纪,帕森斯、舒茨、布鲁默等人接着上述经典的社会理论建立他们各自的学说,因此被称为“后经典”的社会理论家。他们分别建立了结构功能论、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阐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经典到后经典的范式转换需要将它们串联起来看,在它们的互相辩难和理论实践的成败中加以考察。厘清这些内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受到知识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我们所作的"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宏伟 《江淮论坛》2007,1(1):59-64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有其理论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与社会之间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矛盾冲突与互动共进的关系。技术的伦理评价与现实发展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要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副作用、伦理冲突保持必要的警醒,另一方面要为有争议的新技术发展保留适度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岭南地区院校进行了大量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嵌入早期社会学社会调查和平民化、大众化取向的浪潮中,形成“到民间去”的研究风格,是学术日常化的建构,与知识社会学“回到社会”的理念契合。本文在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视角下展开分析:岭南地区的社会学构建一方面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一部分,从课程教学到调查研究,嵌入在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另一方面建立在岭南地区强烈的“现代”城市/社区特点基础上。由此,岭南社会学形成社区和群体两方面的重要研究实践,彰显了岭南地区的民间社会学调查风格。  相似文献   

10.
江国平 《东岳论丛》2011,32(3):90-95
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是社会学领域的两个重要词汇。他们来源于两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源头,因此常常被认为是相悖的,但审慎的考察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宏观视野出身的结构论偏向于实证主义、决定论、社会唯实论及现实主义认识论;而微观视野出身的建构论偏向于诠释主义、自由意志论、社会唯名论及相对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互为基础,不可分离,且相互影响;社会结构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而社会建构是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社会学理论演进逻辑的线索之一.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一常识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循环的发展过程,二者关系 的丰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呈现.围绕该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两大范式: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前者强调区分社会学与常识的客观标准,但忽视了社会学与日常知识相联系、相一致的一面;后者重视社会学与常识的相关性,却削弱了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当代社会学家尽管以更广阔的视野对既有学说进行综合,但他们各自的理论立场决定了其关系论模型仍未超出这两大范式,而只是对各自范式解释力的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试论知识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一定认知情景下的建构结果。知识的建构过程存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互动”和认知“主体与社会文化情景互动”这样同一建构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建构机制,就是知识的建构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对象、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机理。其实,这一互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主体的“个性”选择和社会文化情境的“社会”选择,“个性”选择存在着认知主体的“自由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就是任意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2003,23(6):82-92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河北学刊》2006,26(1):81-85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由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组成。作为中国本土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学理论,其理论建构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公共社会学蕴含了方法论和行动论两种意涵,即作为方法论的公共社会学和作为行动论的公共社会学.作为方法论的公共社会学向公共社会学家、公众和对话场所提出了“共同定义”、“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二元建构”的方法论要求;作为行动论的公共社会学向公共社会学家和公众提出了“保卫社会”和“生产社会”以及“公众化”和“合作”的行动论要求.将公共社会学置于方法论和行动论的双重语境,其意涵才能被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作为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认同,但现有的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建构色彩,主要表现为:分支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学科论的论说思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依托.“学科建构”的思路背离了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知识生产机制,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元素,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除了遵循自上而下的“学科建构”思路以外,更需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能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社会解题能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关怀.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需要着力解决如下几类突出的现实问题: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与作用问题,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情绪的疏导与引导,社会分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蔡萍 《兰州学刊》2008,(11):101-105
环境风险的认知和评估一般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事。然而人们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根本上是社会问题。因此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逐渐把环境风险纳入其研究范围。文章基于西方文献阐释了社会学中社会建构论对环境风险的研究,着力关注风险的生产与组织、权力、国家、强加的风险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学视野中的金融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经济社会学的视野中,金融行为总是在由社会结构构成的市场中展开,通过将网络、制度、文化意义等结构性因素纳入到对市场的理解,既摆脱了经典金融理论的困境,又进一步扩展了金融行为研究的理论视野.借助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路径,经济社会学家分别从建构性和嵌入性的视角对金融行为中的社会网络、社会制度和文化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为金融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英 《兰州学刊》2009,(3):127-130
知识、科学与科学知识三者在词义上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学研究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关于知识与科学问题的诸研究在对象设置、内容分析、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性,这是认识过程的表现。文章从概念界定、语义分析、认识论等三个层次上分析了知识、科学与科学知识三者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文论形态及现象的形成,方法显然是重要的.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之后不久就赫然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理论现象.从特定角度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相较于"内在理路"和社会历史研究法,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这一理论现象的形成进行考察,能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些新思路.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之下,可以较为明显地见出主体性文论现象与1980年代哲学领域里的主体性问题讨论一道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