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2.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3,(1):142-147
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制定这个规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参照坐标 ?《周易》与其他几部重要经典有个一致的结论 ,即价值标准应该以生生之源为参照坐标。生生之源 ,在《周易》里被表述为自然存在的道。道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万物从这里发源 ,人的价值标准从这里诞生。老子主张“人法道”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在《周易》与儒、道两家的文化里是统一的。如何做人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如何做事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 ,同样有一个“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4.
利的逻辑与道德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从“源”上看是一个“形而上”的“境界”问题,但其运行之“流”是一个“形而下”的“利益”问题,形而上之源和形而下之流是不能相互否定的,也不能相互替代,惟有“源”和“流”共同构成人类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否认前者就抹杀了人性的光辉而走向堕落,否认后者就遮蔽了人的理智而走向愚昧。通过对“利”进行科学的、符实的、令人折服的逻辑分析,必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害义的利是虚假的、“负”的,不是利;害利的义是苍白的、“伪”的,也不是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党建思想,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到“三讲教育”,从力治腐败到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从“新的伟大工程”到“三个代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江泽民党建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分析问题:江泽民党建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什么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已经作了精辟的阐述。他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时,提出一个“中心”和三个“着眼于”,即我们“一定要以我国…  相似文献   

6.
这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英国研究古代希腊哲学的学者最杰出的有两个:一个是白耐特(JohnBurnet),另一个是康佛德(F.M.Cornford)。白耐特的“早期希腊哲学”(“Early Greek Philosop-hy”)早在1892年就发表了,他的“希腊哲学,第一部分——从泰勒士到柏拉图”(“Greek Philosophy,Part I-Thales to Plato”)是在1914年初次印行的。康佛德的“从宗教到哲学”(“From Reli-gion to Science”)是在1912年发表的,他的“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一个转折点.社会的转变不可能是昼夜之间一蹴即就的,其间必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也必然会产生有社会影响的过渡人物.谭嗣同便是一个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从改良到革命的过渡人物,这与他接受“西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谭嗣同的过渡思想,又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就是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内蒙古岩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内蒙古岩画王大方14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北魏人郦道元来到今内蒙古阴山地区考察黄河。他在黄河西岸一个名叫“石迹阜”的地方,看到山石上刻有鹿与马的蹄印图案,于是,在《水经注》一书中,记下了他的考察发现:“河水自临河县东迳...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一生是充满多种复杂“学案”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 2 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界 ,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中国现代语境的复杂性使其思想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与他的生命存在状态粘连在一起 ,使得其“学术和生存”问题 ,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现象”。研究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王国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镇”。尤其是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与日本学术思想资源的关系 ,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我在研究过程中 ,注意到几个相当紧要的“王国维学术思想现象”。之所以…  相似文献   

10.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7,46(3):120-122
厘清杜威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我们理解杜威政治哲学逻辑结构的必要前提。他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杜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总体逻辑结构。在解决了哲学问题视域论证的基础上,他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核心问题:民主。因此,“哲学家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杜威政治哲学建立的“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当代历史的巨人与世长辞了。四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处处闪烁着他战斗的光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囤共丽党曾围绕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的问题进行过一场十分尖锐复杂的斗争。在周恩来同志的具体领导下,通过这场斗争,我党从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玩弄以水代兵的阴谋,粉碎了他们所谓的“黄河战略”,保障了解放区旧河道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为晋冀鲁豫解放区胜利地开展自卫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我军战略进攻序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场斗争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生动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光辉夺目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拘囿在社会学层面上,其流行观点为“鲁镇”就是乡村,悲剧主人公就是“农民”。实际上,不论是从城市地理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鲁镇”都带有中国传统市镇浓厚的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曾说,“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都遇的到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1]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指出:“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2]鲁迅小说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个以“…  相似文献   

13.
(一)绪言河水重源说是我国古代地理上一件著名的公案。所谓重源,大略就是说,黄河的上源出自远方的西域,先流入盐泽(即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然后从地下伏流,直至积石山(今青海省东部),再冒出地面,东流而为黄河。我们今天,都知道黄河真正的河源是青海省中部的约古宗列渠,它在积石山  相似文献   

14.
李洪杨 《理论界》2023,(2):36-42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了创新阐发。同时,他从哲学史书写的“理论设准”出发,总结和归纳了老子哲学的理论指向和基源问题,展现了其哲学史研究与书写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16.
李对准的语言风格,杜田材同志在《李准语言风格述评》一文里,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概述和探讨。 一、自然流畅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的叙事艺术上。他的叙事,熟谙事情的内部肌理和外在气韵,常能找到一条顺势婉转的线索和俯仰得体的辞藻,“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角之态。”读来娓娓动听。他认为,作家《黄河东流去》中关于述说黄河态势的一段文字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世贤 《南京社会科学》2002,26(10):245-248
邓小平一生中对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极为称道。1962年他就提出要从生产关系上根本解决农业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不同的场合谈到这一基本政策达十几次之多,一直到“南方谈话”他还多次重申到这个问题。可见,家庭承包责任制在邓小平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前后三十年,他坚持真理的坚定性,表现出了一个革命家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是指邓小平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从政治角度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他说,他在经济问题上“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①;“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③;“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④;“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⑤。这些精辟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把握邓小平经济政治观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是一位“为民主而牺牲”的爱国将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中,曾几度发生重大转折,“一生很坎坷,他经过清朝、民国两朝,从光绪、宣统至袁世凯,到孙中山北上,从与蒋介石结拜兄弟到反蒋抗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冯玉祥为什么会由旧军人转变成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从故事内容看,不过是描述了一位“历经坎坷却仍不向命运低头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又一次面临人生的岔道口,他抛弃了舒适的位置,自费到祖国的北方跋涉。在古老的黄河怀抱里,他感受到了大自然母亲的深沉而充满生命力量的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①。但从小说的深层构造上分忻,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