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子昂 《理论界》2007,2(11):190-193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思想体系十分复杂,他既热衷于精神分析学,又投身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当代不少学术和思想领域里都能见到他的足迹,如文学美学、哲学、解释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等。本文主要从拉康式的语言无意识主体出发,论述其在文学及艺术场域中的实践、阐释以及审美表征。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继英美“新批评”之后形成的另一文艺学本体思维模式。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各尔斯(Robert Scholes)将结构主义界定为两种含义:1、作为一种思想运动;2、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结构主义发轫于六十年代初的法国,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lrauss)的名著《野性的思维》(1962)的发表标志着结构主义的开始。此后,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福柯(Mirkel Foucault)、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美学与符号学家巴尔特(Roland Barthes)、马克思学说研究家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以及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德雷达(Jacques Derrida)等人,短短几年内相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表了别具一格的新作,轰动了巴黎,波及到欧美,在二十世纪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人们将这股突兀而出的新思潮统称为“结构主义”。本文重点将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作些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拉康的无意识与语言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已经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相当的不同,那么,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0),却在众人纷纷背离弗洛伊德原则之时,呼唤“回到弗洛伊德”。拉康作为一位震撼了二十世纪学术界的著名思想家,在学术思想的多方面都有所拓进。他反对英美新弗洛伊德主义从外部即社会文化方面来阐释弗洛伊德,同时,他也反对荣格那种心理化倾向和集体无意识化的神秘倾向,认为这些观点使弗洛伊德的学说平庸无奇地“精神病化”了。拉康与其他法国结构主义者重视弗洛伊德的…  相似文献   

4.
拉康是后现代文化的领军人物,其理论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波及文学、美学、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里,他的后精神分析理论更为研究创作心理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在现当代文坛中,张爱玲可谓独树一帜,作家本人和作品都留下了许多未解谜团,本文从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法出发,对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源泉进行分析,希望得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美学是20世纪前半期西方美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其中,精神分析学美学是最为重要的流派。总体上看,这一思潮对现当代美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勾画出弗洛伊德、荣格、阿恩海姆、拉康这样一条清晰的轨迹。心理学美学的影响超出了心理学范围,更广泛地深入到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美学、诗学和文学艺术各领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美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呈历时性发展线索,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的研究重心在文学要素中的转移及相关批评策略:以作者创作心理为对象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情节;哈罗德·布鲁姆的后结构主义文本互文性分析;精神分裂分析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相似文献   

7.
朱立元 《中州学刊》2000,1(1):74-81
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多学科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广泛流传和应用,并不是因为它有着统一的哲学观点,而只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一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的方法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就毫不讳言地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正是由于他首先把结构主义为分析方法首先应用于人类学和神话学领域,建立起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程序,使结构主义开始从语言学正式走进了社会—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戴着结构主义徽号的学者,如结构主义历史哲学家米歇尔·富科,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政治理论家濮兰查斯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等等,在法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有三个渊源:结构主义者拉康的“症候阅读法”、巴歇拉尔的历史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观点以及斯宾诺莎唯理论的方法论。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探析表明,如果把阿尔都塞的思想仅仅表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说成是结构主义者难免有些以偏概全。相反,用“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能表达其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0.
何李新 《理论界》2005,(5):198-199
本文试图以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来重新审视《等待戈多》的经典含义。文本中等待的对象戈多其实就是拉康理论中的实在界。剧中人的等待行为本身是因为一种重复而表现难以忍受的存在创伤。反戏剧的形式本身使文本放逐意义,而在叙事中获得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